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句話是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的。
的確,假如一個人對一樣東西、一件事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內心就會有一種強大的動力驅使著他去主動關注、探索和了解這樣東西和這件事情,從而,他就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培養起盡可能強的能力。
興趣是這么一種東西,你對什么感興趣,你就會去接觸什么、了解什么。就算別人不讓你去接觸,你自己也會主動去接觸;就算別人不讓你去了解,你自己也會積極去了解。
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一些爸爸媽媽想給自己年幼的孩子報讀某些課外培訓班卻不知道報讀什么課程時,身邊的親朋好友、鄰居或是老師總會這樣建議: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就給他報些什么。這樣做往往是對的,因為如果孩子對一門課程不感興趣的話,那么到頭來不僅學不到知識,還會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在學校,我們往往會發現,如果一個學生對某一科目特別感興趣的話,那么他的這一科目的成績就會很好,退一步,如果不是很好的話,那么至少也不會差到哪里。由于對這一科目有興趣,他就會在這一科目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并且更愿意去琢磨這一科目的問題并且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對于一個面臨著文理分科的學生來說,假如他感到困惑,不知道選擇文科還是理科,那么老師和家長往往會這樣建議:選擇你更感興趣的科目。同樣,等到他要上大學面臨志愿填報時,他也會根據他的興趣來選擇他的專業,盡管興趣不是唯一的根據,但也是很重要的根據。
走出大學校園踏進社會之后,首先要面臨的就是擇業的問題,相信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已經不會感到他糾結,因為他最好的老師——興趣——會告訴他什么樣的職業對他來說才是最好的。
看來,僅僅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還是籠統的,興趣還是心靈導師,是伴隨一個人終身的老師,是他最信任的老師,是他在做每一個重大抉擇的時候都要聽取其建議的老師。
興趣也是最好的朋友
這句話是我從自己的生活中體會到的,我相信這也是每個人都能夠有的體會。
興趣是朋友,意味著它總是能夠使我們受益并總是從好的方面為我們著想。作為我們真正的朋友,它是真誠的,也是無私的,它真心為你好,卻從不要求你的回報。
這么多年來,有幾個興趣一直伴隨著我,讓我的生活充滿了很多色彩,也讓我免受許多孤獨日子的煎熬,因為哪怕是一個人,我也能夠因為自己有著很多興趣而不感到寂寞。
我的第一個興趣是看書,這也是我最大的興趣。
對于我而言,我無法想象假如沒有書,我的生活將會怎樣。這是我中學開始培養起來的興趣,一直到現在還在保留著,并且也將會一直保留著。
尤其是由于這次疫情我們必須隔離在家,我更能感受到這個興趣朋友給我帶來的陪伴的重要性。老實說,盡管被隔離了很久,天天都是待在家里,甚至更多的只是待在自己的房間里,但是一點也不會感到孤獨,更不會感到煎熬。因為這個興趣朋友通過閱讀帶著我的思想跨越了空間的界限,讓我奔向了無限廣大的世界。
我的另一個興趣是運動,通常是打籃球和跑步這兩樣。
我打籃球起步很晚,到了高二下學期才開始接觸,但是由于興趣,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在球技上進步神速。由于有了很濃厚的興趣,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拿著籃球到操場上或是水泥地板的空地上去練習,而且對練習的過程如癡如醉,從不覺得辛苦。
我記不清從那時開始,我到底磨破了多少籃球鞋,也記不清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流了多少汗水,但是我永遠會記得自己收獲了多少快樂和成長。
最后,我想提及的興趣就是做飯。
這個興趣的確很有意思,我也確實通過這個興趣從生活中體會很多、收獲很多。
出來社會后在工作崗位上,相信很多人每天都是點外賣吃,久而久之大家幾乎對能吃到的外賣都吃膩了,最后大家通常會為下一頓要吃什么而發愁而苦惱而發牢騷。“中午吃什么呀?”這句牢騷話我沒有一天不聽到。但是我也很慶幸,由于一直有做飯的興趣和習慣,我經常會從家里自己帶飯到公司。每當到了飯點我打開自己的飯盒,香噴噴的氣味會彌漫整個辦公室,這時會引來所有同事的注意力,他們的眼里和臉上滿是羨慕,而我的心里卻是美滋滋的。
另外,由于自己有做飯的興趣和習慣,我很喜歡邀請同事或朋友來家里吃飯,他們也非常樂意接受我的邀請,畢竟這一來呢可以免費蹭飯,二來呢可以滿足自己的社交愿望。可以說,在這里餐桌作為社交媒介把人聚到了一塊兒,并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關于這個,我深深受益于自己做飯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