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是柳青《創業史》中的話,也是路遙先生《人生》作品名的來源。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人生》發表以來,就引起各界爭議,其中褒貶不一。每一個讀者眼中也都有一個高加林。
? ? ?高加林是《人生》的主人公,也是現實生活中出身貧寒卻又不甘貧苦的奮斗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是血統農民的兒子,但他眼界開闊,富于才華,又耽于幻想,向往著農村之外廣大世界里豐富的精神生活。他不愿再重復著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個下層青年,他試圖用自己的努力和創造去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境遇。
? ? 身為民辦教師的高加林本想通過考試的方式打開一條通往外界的路,可是當高明樓利用權勢讓自家兒子三星頂替他民辦教師的身份后,這條路便行不通了。于是他回歸土地,繼續他原本應繼承的宿命,用拼命的勞動將心中的不滿與怨氣隨著汗水揮灑在土地上。他恨高明樓用權勢壓制他,他對以權謀私的行為深惡痛絕卻無能為力。然而,當他可以依靠他二爸玉智的關系去做一名通訊干事時,他也成為了壓制別人的人。之后,由于這層關系被張克南母親舉報,他的事業在蒸蒸日上時以悲劇收尾。不得已再次回到生他養他的黃土地上,回到下層。
? ? ?小說中,高加林由土地出發再回到土地,看似是轉了一個圈又回到原點,實則引發出我們對于寒門子弟該何去何從的思考。他的人生經歷不單是七八十年代物質貧乏時期的特有現象,而是貫穿中國各個時期的普遍現象。他不是作為小說人物在書中的一個悲劇形象的剪影,而是一代又一代寒門子弟在人生奮斗途中的真實寫照。
? ? ?路遙先生在西安礦業學院的演講——《文學?人生?精神》中講到創作《人生》的直接動因時說: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而且我的經歷不僅僅是我個人的經歷,我處的時代有那么一批人都是高加林這樣的一種處境。中國有自己具體的情況,尤其是當時的背景下,好多農村青年確實感到苦悶。像高加林這樣的青年,不甘心這樣一種生活,他們覺得這樣一種生活對于人來說是屈辱的,他們想追求一種起碼不像父親這樣生活的生活,所以他們苦苦地在社會上掙扎和奮斗。
? ?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這樣一批出身貧寒卻懷揣理想的青年們不能順利的進入上層呢?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出路呢?
? ? ?我想,其一是世事不公,其二就是命運的不公了。世事不公正如日本學者安本實所說,首先是一種不合理的社會結構,即城鄉二元結構。這是農村青年所面對的一個既定事實,這種不公是由社會構成的。其次是命運的不公,作者將這些英雄放在下層位置上,不是一種誤置,也不是有意的。假若有意就是一種考驗,他們處于這樣一種卑劣的地位,這樣的位置使他們在進取的道路上倍受阻礙和挫折。在現實生活里這樣的情況極為常見,故寒門子弟們個人人生愿望和目標之間橫亙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 ? ?所以,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這雖不是無稽之談,可是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寒門的子弟,他們的人生有剛剛開始的也有正走在奮斗途中的,就用一句話就將他們所有的可能性就扼殺嗎?
? ? ?《阿甘正傳》里說: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你不品嘗永遠就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的!每個人的一生都充滿了無數可能性,有人在鴻溝面前止住腳步,一生老死在制度的囚籠里,子承父業,帶著空虛的身體過一生。有人卻依然堅持夢想,不停息的努力,十年如一日,終是抵達夢想的伊甸園。譬如:路遙。
? ? ? 路遙先生也是出自寒門,高加林的經歷與復雜情感,也有幾分是參照自身苦難經歷和人生經驗的。他出身于貧困農民家庭,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讀書。在其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后,開始不間斷地進行文學創作。通過不斷的寫小說證明自己,來獲取文化資本,從延安大學再分到《延河》,最后成為作協成員。這是他獲得進入上層的機會,也是他現實的功利要求,更是在一句奮斗中實現對命運的突圍。
? ? ?中國有137350萬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歷程,或生來富貴或身處貧窮,我們終將無法信誓旦旦的確定未來的走向。小說中的高加林也好,現實中的路遙也罷,那不過是除我們自身外的時空里的人與事。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存在為我們的心靈提供了些許慰藉,讓我們知曉千萬種人生中存在的另外的可能性。
? ?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分層的現象愈加明顯而不可逆轉。農村,城市是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劃分。白領,藍領則是按照工作種類區分。每個層級都有著自己的生活和交友圈,一旦形成便很難跳出圈子的禁錮。
? ? ?英國BBC曾經拍攝過一個紀錄片——《七年》,花費49年時間,跟拍14個來自英國不同階級的七歲小孩子。從七歲開始,而后每隔七年去記錄一次他們各自的生活狀況,就像一部真人版的“楚門的世界”。而導演邁克爾?艾普泰用五十年的拍攝論證了一個答案:富人孩子基本不會偏離精英社會,窮人孩子仍然無法脫離底層。不過也有例外,有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后來成了教授。
? ? ?每個階層都有防范意識,另一個階層的人也不敢輕易越雷池半步。從出生那一刻開始,我們的層級便決定了我們生活,教育質量的高低。而這些又對我們的思想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出身寒門的子弟并不是缺少進入上層的機會,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大眾傳媒的發展反而為我們帶來愈來愈多以前可望而不及的訊息與同上層人物對話的機會。可是,當機會來臨的那一刻,我們自身所具備的知識,經驗,技能,思想水平卻遠遠不夠支持我們去牢牢把握它。
? ? ?當今社會,寒門并非再難出貴子。正如“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同樣的道理,走向成功躋身于更高的階級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個過程不但需要自身事在人為的努力,也需要我們自己在時間的洗禮下有所積淀。
? ? ?在《人生》完成后,王維玲曾建議路遙寫下部,被婉拒。其實,高加林作為二十多歲的青年,剛剛入世,各方面經驗尚不足。雖在結尾時再次回歸土地,但他要走的路還很長,按照現有的軌跡,日后的發展不會差強人意,擁有錦繡前程也未為可知!路遙先生書寫了故事的開頭,寒門子弟的出路仍需要我們自己探尋與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