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是錯的!
即使你贊同我的觀點,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有任何改變!
除非——你采取了相應的行動。
(這是書先生在簡書的第81篇文章。本文約6000字,值得花15分鐘仔細閱讀。)
這篇文章拖到現在才發,你就知道我是多么不喜歡蹭熱點!
引子
前段時間,網上在瘋轉北大文科狀元的幾句話,尤其是那句“現在的狀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厲害的”。大家一邊贊揚狀元的見識和氣度,一邊哀嘆寒門再難出貴子。不管是贊揚的,還是哀嘆的,大半自己都不是寒門出身,或者至少已經實現了階層的躍升。
借著這樣一個熱點的事件,有人在“控訴”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有人在“同情”寒門子弟前途的渺茫,卻獨獨沒有人給寒門子弟提供有用的建議。頂多,也就是在文章末尾感嘆一句:努力不見得能成功,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恕我直言,我實在看不出這句話有任何勵志的作用,更像是在傷口上撒鹽。
是的,寒門子弟必須努力。但是,如何努力?往什么方向努力?實用的建議,這最應該出現的東西,卻偏偏缺失了。
可見,很多精英們對寒門子弟的同情不過是在展示自己廉價的“善意”,并沒有真心想要幫助他們的意愿。或許這才是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真正原因吧——掌握著資源的人壓根兒就不想分你一杯羹。個個都幸福了,我同情誰去啊?還怎么展示我的善良、我的胸懷?
又或許,那些本身就出身中上階層的人根本不知道寒門子弟如何才能在社會階梯上往上爬,畢竟,這不是他們需要思考的命題;而那些寒門出身實現了階層躍升的新貴又不愿意揭開自己的傷疤——那些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那些痛苦的掙扎,能不面對就不要再面對了吧!
于是,只有哀嘆,只有同情,卻沒有人提供路徑。應該有人做卻沒有人做而自己又能做的事情,書先生是當仁不讓的,于是有了這篇文章。本文不控訴、不哀嘆、不同情,只想談談如果你出身寒門,如何才能成才。
我為什么自告奮勇
現在對寒門的定義可不再是家徒四壁了:根據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分類,普通工薪家庭以下都算寒門。如果以這個標準,我的出身是寒門中的寒門。
我不想渲染悲涼的氣氛,也無意博得讀者同情,所以只簡略說一下到底有多寒:農村子弟、母親文盲、父親小學文化、中學六年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一條新褲子。大學學費靠貸款,生活費大半自己掙。
除了門寒,還有絕對談不上有積極作用的原生家庭:中學六年,做得最多的事情除了讀書,就是調解父母的矛盾。無休止的爭吵、打架,不分場合、不分時間(一個初中的孩子在幾十雙陌生目光注視下把在街上打架的父母拉開的情景,很多人只能想象,我經歷過現場——還是主角之一);互相在我面前說對方的壞話,導致我現在都不敢相信他們說的任何一句話。
然而,我現在過得并不悲慘。相反,我當前的生活狀態甚至讓不少人羨慕。
家庭很幸福:太太路夫人集中了女人的所有優點——高智商、高情商、高顏值。更重要的是,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追求相同的生活方式。她“輕描淡寫”的幫我處理了生活中的所有瑣事,讓我可以專心讀書和做事業。
學歷還可以:兩個學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目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在讀。所學涉及理科、工科、文科和社會科學,雖然無一精通,但多方涉獵賦予了我開闊的視野。
經濟過得去:不富裕,但無論以網上流傳的什么收入版本劃分,都不拖國家后腿。沒有任何負債,每年可以在國外呆一兩個月。在可預見的將來,經濟狀況有持續提升的可能性。
生活狀態還不錯: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日常無應酬,生活有規律。朋友圈干凈溫暖。每天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且算是做到了別人也喜歡。
這就是我——出生寒門、成長于消極的原生家庭、經過掙扎、通過努力、在30歲出頭時走上了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而且有自信越走越好。所以,如果我說自己有資格對“出生寒門如何成才”說點什么,想必不會遭到太多的反對。
另外,寫這樣一篇文章勢必要自揭其短。這是很多要維護自己形象的階層躍升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和他們不一樣。我不活給別人看,我追求活得真實。再糟糕的自己我都敢于剖析給人看。在自己遠非貴子、尚未成才的情況下,敢于寫下這篇文章,惟愿能夠幫助到和我出身類似的寒門子弟。
有資格寫、有意愿寫、也有能力寫,所以,我寫了。
寒門子弟成才的9條軍規
首先聲明,這篇文章是寫給10多歲或者20多歲,出生寒門、原生家庭的影響基本上是負面的朋友看的。恕我直言,你們的父母已經沒有救了,但你們還有希望。如果你想要過得和父母不一樣,那么下面的文字請務必讀一讀——它可能改變你的一生。
1. 一定要多閱讀
在所有我能給出的建議中,無論以任何標準,這條都應該排在第一。
對于寒門子弟,閱讀至少有如下的好處:
- 彌補家庭文化氛圍的缺失。
- 給你一個精神的家園,讓你可以暫時遠離現實的無奈。
- 提供療傷的營養。
- 提供價值觀和讓你可以堅持下去的信仰。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撿到半張報紙都可以蹲在地上看半天。很顯然,我的這個習慣和我的父母幾乎沒有關系,因為我母親不識字,父親只要看書超過一頁必定睡著。父母都不讀書,所以從小家里也沒有什么書。我讀的書絕大部分是借的。
閱讀,可能是最省錢的高貴活動。當你的父母沒有條件甚至沒有意愿帶你去世界各地旅行、參觀博物館、欣賞藝術品、現場聆聽大師教誨的時候,書籍可以給你這所有的一切。只需一點點購書的錢(甚至不用花錢,如果能借到的話)、一點點時間,你便可以和人類最優秀的靈魂對話。足不出戶,便可以領略世界風光、了解各地風土人情。
當有條件的人在環境的熏陶中獲得教益時,我們也可以在書籍的幫助下展開自己充分的想象。身不能至,至少心向往之。不要小看這種向往,它是火種、是能量、是讓你堅持下去的希望。
多年以后,當我在雅典學園的廢墟旁熱淚盈眶、浮想聯翩時,我感謝自己青年時的閱讀;
當我閱讀廢墟上的每一塊銘牌那如饑似渴的狀態打動了一位雅典籍教授,愿意免費為我們作導游時,我感謝自己青年時的閱讀;
當這位教授為我講解希臘的黃金年代,而我向他描述中國的諸子百家時,我感謝自己青年時的閱讀。
閱讀幫助我自我療傷。出身于我們這樣的家庭,早年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問題。在農村大部分人眼中心理問題要么等同于精神病,要么等同于小心眼兒。總之,不會有人來幫助你。
父母也不會,因為他們不懂也沒有這個意愿。我所知道的大部分農村父母,生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防老。考慮到他們的教育方式和資源,如果它們真的為孩子打算的話,最優的選擇是不生。
所以,我的自我療傷主要靠閱讀。高中時,我把主流的心理學經典著作都看了個遍,比如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弗洛姆等。當然,還是借的。當時隔壁有個姐姐喜歡看心理學的書籍,從貝塔斯曼書友會郵購了不少。
看吧,高中三年,在勸架、自我治療的間隙,我還能抽空學習順便考個重本,這充分說明高中的學習內容的確不多。考慮到絕大多數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沒有學好主要是方法和勤奮度的問題。
閱讀也塑造了我的性格。消極原生家庭留下的性格缺陷只能通過閱讀去糾正,否則將會成為你一生的阻礙。所幸,通過閱讀,我幾乎克服了所有致命的性格缺點,并且養成了不少受益終生的習慣,這才能走到今天。關于這一點,下篇會有詳述,這里就不再展開。
2. 讀書優先選理科
這可能是條會引起爭議但絕對充滿誠意的建議。如果家庭出身不好,又想要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那么優先選理科。無論是為了考試,還是為了將來的就業,理科對寒門子弟都是更好的選擇。我這樣說是有科學依據的。
我現在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學術英語。作為研究的知識儲備,我需要閱讀一些與認識論和學科差異有關的書籍。比如Popper的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科學發現的邏輯》、Thomas Kuhn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科學革命的結構》、Karl Maton的Knowledge and knowers《知識與知者》、Tony Becher和Paul Trowler的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學術部落與學術領域》、Andrew Abott的Chaos of Disciplines《學科的混沌》等。其中,《科學革命的結構》和《知識與知者》兩本書對我影響最大。
我不想用繁瑣的學術論證來叨擾您,所以只介紹這些書對我們選擇學科的啟示。請允許我先用一句話說明文科和理科的區別:文科靠熏陶,理科靠智商。這是我為什么建議寒門子弟優先選理科,因為顯然我們不具備接受熏陶的條件,而智商絕大部分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最后就落腳到勤奮度上了。而勤奮,是寒門子弟唯一可以自給自足的資源。
從發展上來看,文科發展主要靠人際關系,尤其是父母的人脈,因為根據Karl Maton的Legitimate Code Theory(合理化語碼理論),文科的合理性在于知者而不是知識本身。文科的結構是知識扁平化,而知者呈金字塔結構。出身寒門的我們,在文科方面,一出生就是金字塔的底部,想要往上爬,困難重重。
而理科不一樣。理科在知識上是層級結構,而在知者方面是扁平結構。學習理科,并不是為了掌握一套話語體系,而是積累得到普遍承認的知識。從事理工行業的人也更少看重家世,更多看重知識的多少,也就是說,只要你學得好,你就能夠往上爬。
換句話說,在文科領域,家學淵源非常重要;而在理科領域,個人的勤奮度起決定作用。作為寒門子弟,你覺得自己在哪方面可以拼一拼?
看到這里,或許有人會說:“即使是選擇理科,寒門子弟又如何能與那些能夠進得了名校、請得起名師的孩子競爭?”提出這種問題的人,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寒門子弟在高考中的表現不佳,主要是家庭氛圍不好造成的,而不是缺乏名師指點。為什么這樣說?請看第二個原因。
第二,高中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不需要高智商,也不需要特別高明的技巧,只需要能夠堅持重復做一件事情的毅力和耐心。
那些有名師指點的人,唯一的優勢就是做題更快。也許他懂的東西比你多得多,但那又怎樣?高考又不考!況且,高考只看結果,不看過程。也許他做得又快又好,你做得艱難曲折,但只要分數相同,誰知道你們的差異?
記住這一句我用親身經歷背書的話:對寒門子弟來說,高考仍然是最公平的上升通道。影響我們高考成績的唯一不利因素是我們的父母,其它都是借口。
說的這里,我有必要澄清一下,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寒門子弟這輩子都不能從事人文領域,而是說最好不要選擇人文領域作為起步的方向。等你以后有資源有地位了,再來發展自己的興趣不遲。我自己也是理科出生,但現在從事的是社會科學研究。如果我一開始就選擇文科,恐怕一輩子都出不了頭。
我的文筆顯然不差,甚至可以說比現當代某些作家好得多。但我在文學領域能出頭的幾率幾乎為0,原因就是沒有任何家庭背景支撐。我讀中學的時候,整個國家有一種文學熱。但用路遙的話來說,那不過是特殊歷史造成理科斷層的表現——當搞其它的都搞不好的時候,人們只好搞文學。
但這種風氣毀了很多人的未來,尤其是寒門子弟。我有不少中學同學,頭腦很聰明,但把時間都浪費在寫無病呻吟的文章上,以至于大學都沒有考上。想來令人扼腕嘆息!
3. 做自己控制范圍內的事情
前幾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這位朋友是真正的寒門貴子,年紀和我差不多,但事業甩我幾條街。我問他覺得自己為什么能走到今天,到底哪些地方做得好。他想了想說:“我覺得我一直遵循一個理念,做我能夠控制的事情。”
他舉了一些例子。比如,讀書是他能夠控制的事情,只要努力,就能看到結果。所以他努力讀書,早早就拿了博士學位;考取專業證書,是他能夠控制的事情,只要下功夫,總有一天能考過。所以他刻苦考證,坐擁不少高含金量的證書;做學術,是他能夠控制的事情,只要沉得下心,總能做些好的研究。所以,他勤搞科研,每年都能發出好幾篇SCI和EI的文章。而走仕途,有太多他無法控制的因素,所以他就不刻意追求。
因為明白這個道理,他每一步都走得穩扎穩打。走過的每一步都為后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更高的平臺、更多的資源,于是可以走得更遠。而無法控制的事情堅決不去碰,生活也會因此少許多煩惱。
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明白這一點。尤其很多農村的家長,最喜歡讓自己的孩子去考公務員。因為這個工作穩定,聽起來也體面。說句誅心的話,他們大半倒并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安穩,而是希望孩子們有了穩定的工作后可以穩定的拿錢養他們——孩子不過是工具!
然而,寒門子弟最不該做的選擇就是考公務員,除非你打定決心一輩子當個基層科員。為什么?因為你的家庭沒有任何資源幫助你在公務系統往上爬,而且出身寒門而自帶的一些性格缺陷絕對是你走仕途的絆腳石。
歷史告訴我們,出身寒門而最后在仕途飛黃騰達之人,要么貪婪,要么殘忍(比較一下李世民和朱元璋即可)。理性的講,國家領導層最好來自富裕階層。
積極的家庭環境和消極的家庭環境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提供條件,不提要求;而后者不提供條件,只提要求。 當那些寒門的家長慫恿自己的子女去考公務員時,從來不會去想自己能夠為他們提供什么樣的幫助。但作為他們孩子的你,必須考慮!
做自己控制范圍內的事情的另一層含義是:不要輕易去冒險。這可能和很多人的認知相矛盾,但我可以拍著胸脯告訴你,這絕對是句金玉良言。
出身寒門意味著你的家庭不是助推劑,是負擔;不是退路,是絕路。于是,不少人形成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反正沒有退路,不如博他一把”。可惜,“博他一把”是有退路之人的專利。王思聰可以“博他一把”,甚至“博他十把”,沒有任何問題。但你不行,在絕路上賭博,失敗后就只剩死路。
我承認,歷史上有不少鋌而走險最終功成名就的例子,但你沒有看到的是更多人死無葬身之地的悲慘結局。人們總是醉心于談論那些成功的例子,但這不過是“幸存者謬誤”而已。如果對鋌而走險和取得成功之間的關系做一個雙盲實驗,我相信實驗結果會讓很多人打消冒險的念頭。
你必須記住,作為寒門子弟,你的目標是實現階層躍升,而不是快速實現階層躍升。二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前者是可以計劃的,而后者太依賴時運。你都出身寒門了,時運這東西就不要過多考慮了。
成才就像爬山。站在山腳的人,根本無法想象山頂的風景。出身更好的孩子有直升機、有錢坐索道,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先爬一截再說。上了200米,我就可以憧憬300米的風光;上了300米,我就可以“覬覦”400米的美景了。
但是,如果我總是在山腳轉悠,妄圖找到一條一步登頂的捷徑,甚至愿意為之攀爬絕壁,我的結局大概只有兩種——或者一輩子在山腳轉悠,或者摔死。
高考填志愿時,我保守的填了重慶大學,雖然最后的分數可以上更好的學校。我并不為之后悔,相反,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樣的選擇。如果我當時冒個險,填個清華、北大或者復旦,最后也上了。但是如果沒有上呢?那我就會落到2本。雖然通過努力,我仍然會爬上來,但畢竟更加艱難。
成才是長跑。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甚至,階層的躍升往往并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如果你想你的后代有更好的平臺,那就更要穩扎穩打。這里,胡適的兩句話非常適用:“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怕什么成才之路漫漫,“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小結
以上三條,是寒門子弟想要成才必須做到的認知上的準備。下篇我會談到寒門子弟成才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的克服也需要建立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所以《認知篇》放在第一。敬請期待《寒門子弟成才的9條軍規(心理篇)》。
【作者簡介】
書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學教師一對。
書先生語言老司機,玩轉英語、德語、Python計算機編程;
路夫人旅游達人,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過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