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這個圓像什么?幼兒園里的孩子講出了幾十種,小學學生講出十幾種,中學生講出八九種,大學生講出二三種。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的傳統教育在抹殺人的好奇心。我們覺得知識只有對錯,深信自己固有的觀念,把自己禁錮在所學的知識中。
可是如果沒有了好奇心,我們也就失去了求知欲,沒有了求知欲,我們也就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愛。
什么是好奇心?
如果給它畫一幅肖像,它就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把未知變成知,這就是好奇心。人類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思考宇宙,探索萬物,好奇心讓人類成為了萬物之靈。
2
好奇心人人生而有之,可是對于太多人來說,好奇心在生命中過早的夭折了。
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對生活中的事物變得習以為常。
很少再問為什么,因為怕別人說“你真蠢”!
很少再抬頭數星星有幾顆,因為這樣做好像很幼稚。
很少再去探索未知事物,因為我們恐懼,害怕受傷。
為什么我們總能在孩子臉上看到無憂無慮的笑臉,卻發現很少出現在成人臉上。因為孩子對生活沒有企圖,沒有目的,毫不功利。
曾經的我們認為世界是有趣的,可是長大后,我們只是覺得世界是有用的。欲望讓我們好奇心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我們發現了想象和現實的鴻溝,一次次被打擊,被告知不可能,被提醒這沒用。我們戴上緊箍咒,告訴自己別傻了,你要學會接受現實。
我們慢慢成了那只習得性無助的狗。我們呆在舒適區,心安理得,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漠視周遭的一切,不愿想不愿說。沉穩,優雅,循規蹈矩成了我們的保護色,然后自信的說,這就是“成熟”。
3
如果這是成熟的代價,那我寧可永遠少年。
我可以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不會失去勇氣,放棄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情。
好奇心能成就一個人,當然也能毀了一個人。我會用智慧去區分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危險的!
我會永遠保持一顆童心,我也依然是那個追風少年。
我要看到這個世界的邊界,我也要永遠看不到世界的邊界。
我知道人只有自知無知,才能永遠求知。
我早已把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的結尾說的一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求知若渴,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