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覺得自己自學能力強,
甚至在大學的時候,都算是被當做學渣的類型。
直到,這兩年,開始頻繁地被人說“愛學習”是我的優點,
但我始終沒覺得自己的身上可以貼上“自學能力強”的標簽。
由于一張娃娃臉,很容易被人留下“幼稚”、“可愛”的印象,接觸后會被人感到有反差,帶上“勵志型”的色彩。
(其實沒有非常勵志,因為一旦用勵志,就會讓人覺得苦命,其實我已經很幸運,因為有的人再努力都沒有機會實現價值,而我卻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自我價值,當然我也不追求標準意義的成功,那沒有什么意義,90后追求的是幸福感,如果用勵志來形容我,我寧可被形容成“傻白甜”的人設,因為往往“傻白甜”都會有“瑪麗蘇”的情節,運氣好到爆炸,hhh,然而我也沒有,sigh。)
經常覺得自己只是“認真萌”而已~
但我從小有個很明顯和其他的同學不一樣的地方——一旦認準自己熱衷的事情莫名執著,不進棺材不掉淚,不撞南墻不回頭!
(最極端的事情體現在:暗戀男神學長7年不表白不說話就尾隨,最后男神考進名校和同系妹子雙宿雙飛去了廣州,再也無法做跟蹤狂變態狂魔,hhh……)
外加天生就想得比較多(敏感是優點,也是缺點),不知道是為什么?
大概是基因的關系(排除法得出來的結論,攤手),最早的時候被人問興趣愛好是什么?
我就想:
回答手工制作吧,感覺沒有什么特別拿得出手的作品,而且做過很多類型,也說不上來;
回答繪畫吧,和手工差不多,沒有很多優秀作品,因為家里條件不夠,也不算系統學習的經歷;
回答看電影看電視劇吧,這幾乎都不算什么興趣,不就是個宅么;
那說喜歡寫文章吧,這應該是真的,但這也說明了我矯情啊,但很怕一說寫文章就會讓人覺得我會寫廣告文案,但我對寫文章的理解是,自由,只有足夠自由的思想才會寫得出文章,一旦要實現商業目的,帶營銷含義的文章,就不會自由,這不是興趣;
所以,我后來說:我喜歡“思考”。
(真心的,不騙你,嚴肅而認真的說的這句話)
這是我最大的興趣愛好!
雖然這樣的回答會讓人發笑(幾乎,坐在我對面和我聊天,不論年齡,都覺得我是開玩笑),但我就是一個很喜歡想“為什么”的人,特別是對感興趣的事情,會刨根問底(耿直是優點,也是缺點)。
小時候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為什么要活著的這樣的問題,一直解答不開?我會不會被愛,為什么值得愛,我應該怎么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事、社會?內心的原則,怎樣的我?等等等等,每個人成長中都會問自己的問題。
這種問題的思考過程是我興趣的一部分,我一點也不會嫌麻煩,而且很樂意沉浸其中。往往不知道答案,還反復試錯,反復考量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人與人的社會中,人往往會被人際關系束縛,家庭、校園、社會、親密關系,我在后來的成長中越來越相信“自卑”的力量,因為自卑才會勇敢,更有超越的欲望,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超越自我。
Power is you won't be destroyed when being told you're not beloved.
本質上,小時候也不是愛讀書的類型,但后來越來越喜歡上閱讀的感覺,因為學習給我了很多很棒的回答,無論是專業書、還是偏文學類的,可能看雜的書更多,七七八八稍微有點,雖然誰都不知道對不對,需要自己去實踐。
當然我知道,這種閱讀會被讀書愛好者當做功利主義,即使是這樣,我也會大方地承認自己是功利主義。
why not!
學習,是一種無形資產的投入,
花的是時間,時間就是金錢,
而精神上的收獲會大于很多其他類型的資產投入。
所以,純閱讀本身是快樂,又或者是通過閱讀獲得到的知識是快樂純粹不純粹都是一種功利,沒有哪一個更高明,只是偏好差異。
分享一下學習的方式:
- 找到感興趣的領域(這其實是很難的,是在多次試錯之后)
- 捕捉感興趣的人喜歡的東西(優秀的人是怎么變成得優秀的,他們看過的書或上過的課程,模仿是學習的最佳渠道)
- 利用碎片時間聽音頻(入門:有趣而不需要太專注)
- 塊狀時間看視頻(學習:深刻而需要專注)
- 連續塊狀讀書、做筆記(系統進階:需要專注并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有些科目和領域是對職業或生活來說是重要的,有的并不那么重要;有的是當下急需學習從而變現的知識,有些可以放成長期學習再去規劃變現的;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程度、領悟這些知識的能力來安排重要級。
例如(舉例我目前的狀態,需要刻意學習安排的學科知識):
- 英語是長期而變現不那么容易的學科,我的興趣指數沒有非常高,初中被老師耽誤了,學的教材不好,后來因為“習得性無助感”而害怕英語,其實我是在很久之后才發現自己對英語的復雜感情,而且英語學習是極其有用的,只是他是間接有用,幫助我閱讀英文網站等,不是直接變現的,那么我覺得學習的重要性是中級;我需要每周投入學習1-2次,或者每天規劃背100個單詞
- 金融作為直接變現的專業知識點可能性沒有非常高,因為目前對我的職業幫助性沒有非常強,我不是專業從業人員,但我的興趣點是早年積累的,但學習金融知識的最大好處是對目前收入可以進行財富管理(雖然到現在我還窮得叮當響),那么重要級就是次重要;我需要每周投入學習3-4次,或者每天聽書、看書2-3小時相關內容
- 設計是長期而變現實踐可操作性最強,是我的職業目標,且我有濃厚的興趣,那么重要性就是最重要;我需要每天工作輸出、每天學習瀏覽、并且最好1-2周總結更新自己的知識能力體系
- 其他興趣與學科相關的,就穿插在上述的時間之間或用來調劑大腦,或許休息的時候也可以幫助到一些自學的東西有其他角度的學習,比如說:看電影的時候跟讀感興趣的英語臺詞,聽金融經濟知識相關的廣播,看各類社會文學藝術性的展覽……
當然,除了上述為了變現要學習的,還是一種學習是無法變現的,起碼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不需要用來變現的能力,最渙散的,那就是非常廣泛的興趣了。
同時也是非常昂貴的,因為興趣的昂貴之處在于興趣是自由的,而自由是非常占用時間的。而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年輕力壯的時間是有限的,每天的24小時是有限的,學習需要記憶力,理解能力,但體能卻是物理性的。
為了突破物理性,體育運動就是必然興趣,一方面能提升耐力,培養堅毅的品質,另一方面能讓我更加健康,去更好的學習。
昂貴的興趣比如:
文學閱讀(買書稍微花錢一點、同時更要了解每個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背景等)、
水彩繪畫(不定期來興趣、提升審美,耗材稍微花錢點)、
古典音樂(偶爾來興趣、欣賞不要錢,而且可以放松心情,但學習起來卻燒腦)、
樂器演奏(暫時沒有錢購買添置樂器,但在計劃中,因為智能時代的到來,很多樂器的學習都可以游戲化,就可快速學會,然后裝逼,hhh)、
舞蹈瑜伽(偶爾來興趣、關鍵是貴、是通過普通鍛煉暫時可替代的)、
戶外旅行(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且有錢的情況下,我已經2年沒有出去玩了,沒時間也沒錢,更不會問家里要,只會希望自己幫家里承擔)、
影視劇欣賞(互聯網的發展,這最便宜的愛好了,什么老電影,劇,番,要找,都能有,沒有都能弄到,每個月1-2場電影票錢是肯定還有的)
美食購物、護膚美妝(消費性的生活技能,不是我的必須,但作為女生,怎么可能少得了,但我已經頻率很低了,主要是因為窮……不過,美食與美男子絕對不可辜負!而且數碼消費是最值得的消費,智能產品實打實的提升生活品質!)
其他學科知識:哲學、法學、財經、政治、新聞、歷史……(其實人文學科的知識都是相關的,沒有人文背景沒法讀懂文學創作,但我不會挖太深,法學是本科學的,所以稍微還有點情感喲)
都是我所喜歡的……
他們的存在可以培養我的心智,提升我的耐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榨干我的時間,他們可以作為我一階段學習后的獎賞,但以我現在的經濟能力和可控制的自由度來說,不敢是優先的(又可以說我是功利主義了,hhh,說明我對自我認知很清晰)。
等等,總之,我覺得我所喜歡的三個學科和感興趣的領域差不多已經涵蓋了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不是在學習,而是在生活,知識就是這樣無處不在,這樣的學習和生活也不會覺得累,而是充滿樂趣。
雖然和我興趣愛好不同的人會覺得我無趣,那我覺得興趣愛好本質上還是反應一定價值取向的,就是對待事物在自己生活中的權重,所以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是多么高興的事情。
(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真的非常非常難得,因為大家都已經很忙了,所以會變得對無法理解自己的人冷漠,而冷漠卻成了成熟的一個部分。冷漠而有趣,多么諷刺,多么孤獨。學會自言自語地分享或許就是讓自己變得真正有趣的救贖吧。)
以上說起來的學習方法論也是學習了一門學科后實踐的,叫自我管理,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學科(對內心的控制是心理學范疇,對事物和人際關系的管理屬于管理學范疇,學會自我管理,效能雙倍),所有學科學習、興趣的關鍵還是——思考(哲學范疇)。
又或者說是做個有心人。
但是我始終認為:
愛生活,就是人生在世最好的學習。
對了,為什么愛生活卻要要變現優先呢?
因為我的那么多興趣,如果平均分配的話,就會導致沒有一個是可以做得好的,互相受阻,沒有變現能力,就很難追求不需要變現的自由興趣,但我設置了變現優先級,就可以讓我逐個擊破,是策略。
所以影響我的不是他人,他人也不再是地獄,或許世人都喜歡拿同齡人的生活品質來對比,但我更在意的是天賦、能力、理想、品格。
我需要錢,很多錢,通過快樂正當的方式大大方方地去賺,努力而腳踏實地,再通過快樂健康的方式大大方方地花掉他們,充實而瀟灑地。
但賺多少花多少,對自己負責,不給家人添堵,不拖社會后退,該貢獻的時候還會貢獻,讓自己認可自己,獨立、認真、實現自我價值……
雖然,我現在很窮,我沒有去過很多城市、沒有買很多標志獨立女性“一定要給自己買”的世界名牌,甚至接下去為了攢更多學費要節約和控制收入,但我的精神是富裕的,并為這樣的自己感到高興。
所以,我不是學習能力強,這一切都只是我愛生活的功利主義。
這個假期,雖然沒有旅行,但就這樣被美好的浪費了,也挺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