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23:17,和往常一樣,我開始獵奇在微博熱搜榜上的內容。我的目光隨劃動的手指快速掠過某女星曬照,某對網紅撕的不可開交,某熱劇引起的熱烈討論等此類司空見慣的消息,直到停在了#歌手覃禎去世#這條熱搜榜單靠后的消息。
說實話,我不知道覃禎是誰,可能就是因為他不太出名所以即使去世也排在榜單后列,極容易被人忽視。但因為帶著歌手,去世這種標簽,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是因為抑郁癥自殺就是過度疲勞致死。點進這個話題,印證答案是后者。
有資料顯示,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的人數達60萬人,已超越日本成為“過勞死”第一大國。“過勞死”的威脅對象已從體力勞動者轉向腦力勞動者,且呈年輕化趨勢。而這已不是哪個行業獨有的現象,廣告、媒體、醫療以及金融等行業都沒有幸免。
其實“過勞死”的新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見諸媒體:
2016年6月29日,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地鐵站臺上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同事們都說他這幾年工作太拼,長期加班熬夜,表面看似強壯,實際已積勞成疾。
2017年2月7日女大學生曾連軸轉15小時兼職時吐血身亡。
2017年2月8日清晨日本少女偶像組合因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時的不正常作息和繁忙紅做,積勞成疾誘發疾病導致過勞死。
觸碰到死這個話題,即使死者與我無關,心情都難免有些壓抑。但更深一步提到過勞死三個字,我竟有些惶恐,因為我深怕但不可否認地是這三個字很可能與我有關。我生活在北京,二十來歲,從小就不認為自己是個會接受父母安排的懂事孩子,所以前些日子當我爸跟我談起未來工作計劃,并且表達出希望我找個穩定工作,所謂穩定,即有條件讓我生活規律,不加班加點,按時吃飯,哪怕是在銀行里當一輩子小職員他也可以接受的時候,我表現出了深深的不屑和強烈的不可置信,因為他在很多人眼中都算成功,而他竟然只希望他的女兒我干著一份朝九晚五,明天永遠比意外先來的日子。不過很快我就坦然了,父母當然希望你飛黃騰達,但若成功所需要的代價太大,他們最后的底線就只是希望你能健康,快樂,活著。可是就算理解他的苦心,我仍然一臉堅定地甩出自己想作為一個在行業內眾所周知加班熬夜,作息不規律是常事的這些導致過勞死重要原因的某類工作者的人生理論:人這一輩子太短,可遺憾卻太多,與其平淡一生,還不如闖個精彩,哪怕失敗。因為,我還年輕,我還健康,這就是最大的資本。其實以上是我,也是千千萬萬個你。
我不是提倡一種因一線城市霧霾大生活壓力大就逃離北上廣,有過勞死存在就放棄理想的三人成虎心理。但我真的希望每個人都應該引以為戒。以下這句話可能老套,但有用:做好時間規劃,踏踏實實并且健健康康的去實現你的理想。
敲完這,我無意中看到了桌上鏡子中的臉,那張因長期作息不規律,只要沒有粉底遮蓋顯得暗黃粗糙完全不像20歲的臉,我取消了今晚的刷夜計劃,快速的爬上了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