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千年庭院》。在2018年的1月2日中午,不經意間這篇文章,吸引了我。《山居筆記》雖是舊書,我卻一直抱在手里,先是看了最后兩頁,然后又看了幾頁,最后在下午兩點多的時候,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安安靜靜和余秋雨默默地凝視著,聽他娓娓道來……
他向我講述了他所經歷的那十年中,遭遇了一段蔑視教育的時光,最寶貴的年華里,他一直與書為伴,與書為友,因為在歷史文化的長河里,他不忍丟掉一個文化人的使命。
雖然他知道,教育人并不都是可以自由的,教育并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以甘之如飴地為之獻身的事業,也不是一個英雄主義者可以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
一個教師能做的十分有限。
每一次歷史的浩劫都會從教育打開口子,教師的悲哀命運從未消失。
但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教師們一直在擁有一個夢中的庭院,誰也奪不走它。
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最得意的學生蔡元定的去世,讓他心死。卻在心傷之后,依然心存善念,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成為真正文化的享受者和傳承者。教育理想,對于朱熹來說,從未破滅。
自己學生去世后,朱熹很快就追隨著自己得意門生而去。也許,一個優秀的門生的隕落意味著教師的思想的終結。
無論如何,朱熹終結了那個時代的哲學。在他去世后,他的理學思想終于得以重視和受矚目。
在朱熹去世后的兩百年,王陽明在被貶貴州途中,途徑岳麓書院,在落寞的岳麓山上留下了王陽明最單薄的背景,但是這幾乎是銘刻在他走過的每一個臺階上。
再之后,岳麓書院迎來了無數社會精英大咖如王夫之,魏源,左宗棠,曾國潘,還有一個解放了全中國的英雄人物,也來到這里,并從這里走向全國。
我已經非常神往岳麓書院了,寫到這里的時候。早些年去過岳麓書院是走馬觀花的看了一下熱鬧,便很快離開。而今天,我覺得我應該在那里好好待上些光景了……
我想,我還是要學習余秋雨先生,敬畏那座庭院,還有在那座庭院里書寫過中華文化春秋的教育者,他們為了教育而殉難,但他們因此而永生。
此時,我知道,真正的教育家都是有為了教育而奉獻生命的決心的。向朱熹、王陽明等教育哲學家致敬!
余秋雨先生做教育二十年卻也有與朱熹一樣的遭遇,只是先生所處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迎來了新時代,雖然是新時代,卻依然有新時代的困惑。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也相信,新的時代一定會有新的大家大師迎面而來。
不管怎樣,我們依然心中要有一座新的岳麓書院,這座庭院不再落寞,也不再有落寞如朱熹,如王陽明般的大師。
臨到文章結束,我告訴自己,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去岳麓書院頂禮膜拜一個教壇上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