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現在正在讀高二,現在每每想起在她的整個成長過程當中,其實我是有諸多的愧疚的。
比如在女兒小的時候,我是比較喜歡打麻將的,所以每逢過年過節對她的陪伴是不夠的;還有就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我的脾氣特別不好,很容易情緒化,很容易生氣,在女兒小的時候,我是比較兇的;還有就是因為從小接受到的教育的問題,而自己又沒有真正花時間去研究、去學習如何教育孩子,都是按照自己在父母身上學習到的,在學校學習到的教育方式,再去教育自己的女兒,所以在女兒小的時候對她的限制特別特別多,要求也特別特別多,總希望她能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去成長,事事處處想著要控制她……當然自己的不足遠不止這些,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真的是糟糕透了。
慶幸的是,我們一直把女兒帶在身邊,吃住在一起,然后周末假期我們都會一起出去玩,或許就是這樣的陪伴,一起的生活,彌補了自己在教育方式方法的不足,女兒成長的還算身心健康,除了不夠自信以外,其他方面還算好。
但是如果繼續保持這樣的狀態,按我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女兒,來控制女兒,女兒進入青春期之后,是肯定會出問題的。在女兒進入青春期之后,我做出一些重大的改變,做了一些我現在仍然引以為傲的事情,我想這是女兒到現在為止,仍然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件事,辭去行政職務,回歸教育一線,回歸家庭。
2014年開始,我做了學校的中層干部,從輔導員到副主任,再到政教處主任,職務看起來越來越高了,但是工作量也越來越多,甚至在2018年和2019年的時候,還身兼數職,工作上的壓力免不了帶到生活中來,所以那段時間性格也越來越躁,休息越來越不好,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精力嚴重透支。那段時間的周末,是在沙發度過的——躺在沙發上,睡睡醒醒一整天,以此續命。這樣的狀態持續大半年,慢慢地總感覺這樣不對,但是又說不上來哪里不對。
我知道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2019年春,雖然要怎樣做依舊沒有想好,但是我還是作出我人生最重要且最正確的決定——依然毅然決然地把中層干部職位辭去,回歸到簡單的教育生活,家庭生活當中,重新思考教育。
后來在偶然的機會當中結識了鐘杰老師,因為鐘杰老師一直帶的是中學,面對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她的文章,她的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觸動,我按照她的方法去跟我的學生,跟我的女兒去相處,溝通,效果特別好。
第二件事,在家長會上。讀寫給女兒的信并鄭重地向女兒道歉。
因為我跟女兒的班主任是比較熟悉的,所以她邀請我在家長會的時候作代表發言,于是我就想著趁此機會跟女兒好好的道個歉。——大概是說自己一直以來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愛她,而從不考慮她是否接受,是否需要這樣的愛,因為我是第一次當爸爸,并不知道如何當一個好爸爸,只憑著上一輩教育我的方式,進而再教育她,再加上以前的自己不愛學習,更不知道做一個好爸爸也是要學習的,所以在她最好的年華遇到了最糟糕的我,希望她能原諒曾經的自己!
當時很多的家長都來參加的家長會,現在想想我都佩服當時的自己,也特別感謝當時勇敢的自己,這件事情之后,我跟女兒的溝通越來越好,可聊的話題也越來越多。
第三件事,就女兒的教育問題,跟妻子進行了一次長談,最終達成一個共識——放手。
隨著女兒的慢慢長大,她上了初中的時候,我發現她跟媽媽的交流是越來越少,有什么事情她愿意跟我說,但是卻不愿意跟媽媽說,而且周末回到家里,兩人也會經常起沖突,我認為這是不正常的,最好的母女關系應該是如同姐妹般的,顯然她們倆現在是完全達不到這個狀態,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媽媽的身上。我決定跟媽媽進行一次促膝長談。
我跟媽媽分析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孩子最不喜歡的就是嘮叨,隨著孩子的慢慢的長大,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閉嘴,也就是多想想我們那個年齡希望父母怎么做,那我們就怎么做。最終我跟媽媽達成了幾個共識:一是周末回來不問學習,不管作業,只聊在學校發生的有趣的事,或者不開心的事,多詢問孩子有沒有困難,需要爸爸媽媽的什么幫助;二是周末回來就陪孩子玩,給孩子做好吃的,與孩子一起做點心,做甜品,一起去運動,一起去看書;三是多聽,多做,多回應,少說。
剛開始我老婆還擔心,不管怎么行呢,作業完成不了怎么辦?成績上不去怎么辦?考不上高中怎么辦?……我說,行不行先試一試,我們就試一個月,不行我們再調整。
結果,我老婆后來再也沒有提過這件事了,因為不管,女兒的學習反而更自覺,因為不管,她們的關系反而越來越好。
現在她們幾乎無話不說,經常一起逛街,一起遛狗,一起研究點心……真正的處成了姐妹。
第四件事,與女兒一起追星
在女兒八年級的時候,她跟我提了一個要求。要是她考上了重點高中,就幫她實現一個夢想,就是去重慶旅游。當時我并不知道她為什么要選擇去重慶旅游,但是我還是答應了她。
后來知道了茅衛東老師的教育自由談,讀東哥文集,在不斷的學習成長,不斷反思的過程中,我知道了這種有條件的接納并不是真正的接納,女兒的夢想跟她考不考上重點高中沒有關系,所以在九年級的時候,我跟女兒說,不管你有沒有考上重點高中,甚至考不上高中,你的重慶夢我們都會幫你實現,我們愛你,與你考不考上高中沒有關系。
當然最后女兒還是考上了重點高中,只是因為疫情,重慶之行推遲了一年。直到去年暑假,我們一家人與女兒一起,去實現女兒的夢想——重慶之行。而這次的重慶之行,我是全程交給女兒,吃、住、行、玩都由女兒負責,甚至除了住和往返路費,其他的費用都交給她管理。為了這個重慶之行,女兒足足準備了一個月,每天不是在做攻略,就是在修改攻略。其實,真正到了重慶之后我才知道,女兒選擇重慶旅游的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偶像在長江國際,當然最終還是沒有看到她的偶像,但是她到了那里,對她來說就是一個滿足。
第五件事,女兒想要走讀,我堅決的支持。
在去年國慶節的時候,女兒說:“宿舍邊上抽水的聲音很響,晚上睡不好,想申請外宿。”
我說:“嗯,睡不好是個大問題。”
媽媽插上話:“習慣了就好了,我們在老家的火車聲不也是慢慢適應了。”
女兒:“都一個多月了,我還是適應不了。”
媽媽:“晚上這么晚,路上不安全。”
女兒:“不會的,有好些人外宿,都走那條路。”
媽媽繼續喋喋不休,其實就是希望女兒不要外宿,擔心一個人在家會失控,控制不了使用手機,控制不了睡覺的時間……
女兒一邊聽一邊解釋,委屈得快哭了。
我連忙打圓場:“不急,國慶放假才開始,還有八天,你利用這八天時間再好好考慮一下,考慮清楚了再決定,到時不管你的決定是什么,我都支持。不過一定要記住,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負責。”
女兒走后,我對媽媽說:“你其實就是擔心她玩手機,不相信她。”媽媽:“呵呵!”我繼續說:“她這么大了,有權決定自己的事,我們要相信她,相信她可以把自己照顧好。”媽媽這方面還是挺好的,說清楚理她還是可以接受的。
國慶假期結束了,女兒決定還是外宿,我幫她跟老師溝通,提交申請。
現在女兒基本上是一個人自己照顧自己,當時她申請外宿的時候,我們就跟她分析過,她需要面對的困難,因為我跟我老婆工作的地方離家里還是有一段距離的,除了周末,平時都不會回來,而孩子的教育,我又不希望老人參與進來,所以她申請外宿就需要面對自己照顧自己的問題,很顯然這個困難對于女兒來說就不是問題,她現在也慢慢的學著去做一些菜,煲一些湯,有空的時候就自己煮飯煮菜,有時候實在忙,才會去外面吃。
其實面對孩子,我們做父母的需要更多的支持,需要更多的相信,相信孩子的自我成長,相信孩子能夠自己調整。我們做父母需要做什么呢?或許更多的是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分析種種的利與弊,最后把決定權交給孩子,并教會孩子秉承自己選擇自己負責的態度。
第六件事,女兒想要請假,我從無二話。
有一天女兒打電話給我:“我想申請周六不補課。”
我:“可以,確定的話我跟老師說下,看看需要什么手續。”
之前女兒偶爾周末讓我幫她請假,我都二話不說同意,這次申請周六不補課,我也沒有問理由,二話不說同意。我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什么時候需要學習,什么時候需要休息,孩子有權利自己決定,同時也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但是,更多時候是父母替孩子承擔了責任,替孩子作了決定。比如孩子申請不補課這件事,如果我詢問孩子,不補課的理由是什么,是不是就會因為她的理由恰當而拒絕?那么什么樣的理由才算恰當呢?其實這都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我不同意,那么孩子是不是就會因多補一天課而讓學習更進一步呢?或者說相比較而言,多補一天課會更好呢?答案肯定是不一定的,甚至可能因為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因對孩子的不信任,讓孩子損失能量。如此,我們為不確定的未來而焦慮實在沒有必要。
而且,我相信,我們給足孩子自主權,自由權,對孩子的成長會有更大的益處。孩子有了更富足的時間,就可以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安排自己的學習,自主地思考,這反而可以促進孩子的能力成長。我相信,我相信孩子什么,孩子就有更大的可能往這方面前行。
所以,相信,相信的力量。
總結下來,自己這些年的改變無非就是從“聽我(父母)的”到“聽你(孩子)的”。但是這個小小的改變,其實是包含著對孩子的接納和尊重,在擁有接納和尊重的家庭環境里,孩子的“叛逆”就無從而來了,讓孩子的“叛逆”之風無帆可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