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2 《作出好決定》之三“克服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傾向和錯誤2”
在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自己總是對的,錯誤總是別人的”。請有這種感覺或者行為的,自己對號入座吧。
我承認,我有那么一些。。。
1代表性偏差:沒有什么成功可以復制
代表性偏差是基于這個事件與其他事件的相似程度,?評估一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些學生通過某個輔導機構的學習,從差生變成了學霸,經過媒體的報道宣傳,其他家長也堅信,自己的孩子也能有如此大的改變。
事實上,概率事件不會自動調整,以前發生的對未來將要發生的,沒有任何影響。去年的贏家在未來并不會繼續贏。因此極端的表現——不管好壞——之后都會趨向于一般的表現。
這里我們就提到了一個“趨均數回歸”的現象。當上一場比賽十投九中的籃球運動員,在下一次比賽中很難再續輝煌。
代表性偏差另一個例子涉及樣本量。例如拋硬幣,拋五次硬幣全是正面,這樣的結果很常見。但是如果拋了一千次全是正面,那一定是硬幣有問題。
所以,當我們試圖基于一個小樣本去決策時,一定要保持謹慎的態度。因為小樣本會扭曲結果。
2發現隱藏的模式:不要為隨機事件賦予意義
我們多數人愿意相信:對于世界,我們有著一部分的控制權。只是事實上的確有很多偶然事件,是發生在我們的控制之外。我們還總是不自覺地給這些偶然事件添加意義。
例如當某個彩票銷售點開出一個大獎之后,又開出了另一個大獎,該站點就會出現被哄搶的現象。大家似乎覺得,別人能中獎,自己也可以在這里得到巨款。
如果我們用命運來解釋隨機事件,那么我們的決策程序受到的影響將更嚴重。例如那些疾病,本是隨機事件,卻被我們歸結為命中注定,運氣不好。這樣的扭曲使我們將假想出來的模式轉化為迷信。
對于迷信,我們無需排斥,坦然面對,去識別它們,并詢問自己:它是否限制了我的改變,會帶給我不正常的后果么?
3熟悉度偏見:不要被熟悉的事物蒙住了眼睛
世界首富巴菲特通過“投資你熟知的領域”這一名言,創建了龐大的金融王朝。他承認,自己購物一家公司的前提是,自己了解這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這種投資決策受益于熟悉度偏見——選擇熟悉的地方、人物,做決定時傾向于把之前做過的決定照搬過來。但對于我們而言,有時候放棄不熟悉的領域,也可能損失了較高的收益。
熟悉度偏見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消費者習慣購買之前買過的品牌。只是我們不妨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地帶,尋找那些看似遙遠陌生的方案,多去嘗試一些新鮮事物,并且不斷審查自己的財務投資,確保它們滿足你的多元化目標。
4理解沉沒成本:承認錯誤,及時止損
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么?總是強迫自己吃完點的所有菜,即使自己已經吃飽。事實上已經付了錢的菜,吃不吃完關系并不大。而那些總是不滿意戀人卻并不分手的情侶,他們會說:相處這么久了,分了可惜。
這兩個例子的共同點就在考慮了沉沒成本。相比于未來的收益,更在意過去自己已經付出的成本。為什么我們更注重的不是未來呢?因為我們不想在公眾場合證實自己先前的決定是錯誤的。我們更樂意在他人面前展現出自己的一致性和持續性。
只是,我們要醒悟:今天我們做的決定,只會影響我們的未來。
必要時候,我們要勇于承認過去的錯誤,區分前方正確的道路。一致性和持續性并不總是美好的,我們要根據現實中已經改變的情況,作出靈活的選擇。
5有限搜索錯誤:不要縮減你的選擇范圍
托德大學主修心理學,原本應該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但是他的父親讓他回到家鄉,繼承家族的餐廳。因此,畢業后的托德加入了家族企業,買房結婚。只是他日后回憶起自己的決定:
我15歲就開始幫我爸爸干活。我選擇了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現在看來,我原本可以讀研究生,成為心理咨詢師。只是,比起考慮其他的方案,當時接受爸爸的提議很容易。
當我們在面對復雜決定時,都傾向于限制自己的搜索范圍來簡化流程,選擇滿足最低要求的行動方案。那是因為我們無法消化理解所有的信息。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有限理性。
我們都容易出現有限搜索的錯誤。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選擇代表了我們的熟悉標準,即以前嘗試過并且已證明可行的。這時候,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擴大自己的選擇范圍。即使這個方案看起來很完美,我們也不能立即選擇它,而是繼續搜索尋找其他可行的方案,那些沒有嘗試過,標新立異的方案,不妨值得一試。
6情感卷入錯誤:當時忍住就好了
我們的情緒包括:快樂、驚訝、希望、恐懼、焦慮、悲傷.....情緒化每個人都有,然而如果在過于激動或者壓力之下去做一些決定,就會影響到我們決策的最終結果。
我們理想的決策過程應該是理性,沒有情感介入的。因此我們不要在發生爭執的時候辭職,不要在大量欠款的時候銷毀自己的信用卡。那些負面情緒只會導致沖動的行為,作出遺憾的決定。
所以,情緒管理至關重要。第一,我們要認識到情緒影響了我們的決定,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取決于決策的類型和重要性。第二,如果我們在做決定時情緒異常,就要主動推遲做決定的時間。第三,如果自己無法推遲,可以向他人征求意見,擴大自己可選擇的范圍。
當然,別忘了始終專注于自己的長期目標,確保作出的決定和自己長期目標相符。
7自利性偏差:自己總是對的,錯誤都是別人的
成功需要我們的能力、努力這些內部因素,失敗可能是由于壞運氣的外部因素。
當我們評價自己行為時,我們常常低估內部因素,高估外部原因。似乎所有失敗,都是運氣不好,或者別人給錯了建議。例如我們看待別人酗酒,都會說那是他們缺乏自律和意志力。轉而當自己發生酗酒時,我們就逃避責任,認定是外部因素導致,比如說有朋友在自己面前喝酒。
因此,我們是否愿意為決定承擔責任,取決于結果是積極還是消極,取決于我們評判的是自己還是別人。那么,是否能夠避免這種錯誤的認知呢?當然首先我們自己要意識到不應該將自己的過錯推給別人,不要自大的認為過去的成功就代表了未來的勝利。失敗時要多問問自己:我做了什么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成功了也要問問自己:是什么偶然因素幫助了我?
8適應性偏差:喜悅和痛苦都是短暫的
有一個朋友一直夢想著買一塊百達翡麗的手表。當然,他并不缺錢。終于,買下了夢想手表。只是,當我詢問他是否喜歡時,他卻說:現在它對于我來說,這只是一個告訴時間的手表而已。從前夢想擁有它的快樂比我現在的樂趣要多得多!
這就是適應性偏差導致的落差。我們對于新鮮事物的熱衷,終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退。同理,挫折后的低落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此,從長遠來看,勝利的快感和失敗的痛苦感都是短暫的。
這將帶給我們什么建議呢?
抓住短暫的新鮮感,嘗試新的餐廳,聽一首新的歌曲
學會慢慢享受樂趣,延長自己的快樂感
加快完成不愉快的任務,假如整理房間讓你覺得很麻煩,那就趕緊作出決定!這樣才能讓自己去做其他愉快的事!
研究表明,如果我們中斷一個正在享受的愉快經歷,會增加幸福感;而中斷不愉快的經歷反而會不開心。所以,試著中斷愉快體驗來延展幸福感吧。
9后視偏差:人人都是事后諸葛亮
后視偏差的傾向讓我們在得知事件的結果后,錯誤地認為我們在事前本可以準確預測事件的結果。例如,一場體育比賽結束后,更多的人會說:啊,我早就知道這個隊會輸!
然而,他們對結果的肯定,并不是在比賽前一天。
這種事后聰明的傾向,用后來知道的事實來重建過去的情景,這是選擇性記憶和重構先前預測的能力共同作用導致。這種偏差會削弱我們向過去學習的能力,讓我們過度相信自己對未來決策的能力。
那么,如何減少后視偏差呢?讓自己考慮使某一事件產生不同結果的其他原因。
如果你預測某領導人會被無罪釋放,那么不妨想一想他當時因為什么原因被定罪。當我們審查不同的結果來挑戰自己,就能減少事后聰明的傾向。
【思考】
1. 選擇其中一個偏差錯誤,想一想自己生活中哪些行為決定犯了這個錯誤,以后該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