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方孩子,我是來這個南方城市才喜歡上了餛飩,以前可是妥妥的餃子派。很晚才喜歡上吃餛飩,跟我三十歲以前不愛吃肉的飲食習慣有關。大概以前見著的都是實打實的肉餡兒餛飩。對于當時吃一口肉就要緩半天的我來說,八字過于不合。
來上海喜歡上的第一口餛飩是蘇式湯包館里的菜肉餛飩。菜肉里的菜應該是薺菜。雖然也有肉,但是菜多,不膩。八塊錢一碗,湯偏咸,餡兒清淡,個兒大管飽。吃起來滿滿的飽腹感。
后來知道了千里香餛飩,第一次吃時,雖然覺得油膩,可是味道是真好。那時還能吃辣,放上一點紅紅的辣椒,特別有滿足感。
前幾年最喜歡的是薺菜大餛飩,這兩年換成了薺菜小餛飩。蔥花香菜均勻地點綴在湯里,軟軟糯糯的小餛飩整整齊齊地在湯里擺著,夾起來一個,迫不及待先咬一小口吃著,等剩余的晾得差不多了,送進嘴里咬開,薄薄的餛飩皮混合著剁碎的薺菜和木耳化在嘴里軟軟糯糯的,讓人有種特別養胃的錯覺。
住處附近有一家千里香餛飩。里面的薺菜小餛飩是一絕。9塊錢中碗20個,吃到撐。離過年還有半個多月的時候,有一天突然想起來去吃,結果發現店早關門了。心里雖然很失落,但覺得老板辛辛苦苦一年早點回家過年,真是理所應當地帥氣和讓人羨慕。那段時間我退而求其次地去地鐵站的一家千里香。但這一家沒有薺菜小餛飩,薺菜只有大餛飩,湊合吃,越吃越想念那一家的薺菜小餛飩。
并不是所有叫千里香的都正宗。怎么分辨呢?聽老板跟工作人員講話。如果是聽不懂的福建話,那就是正宗的了。福建話的語調很特別,聽一次就很難忘,不難認出。我有這個經驗,還是因為在淮海路附近吃過一家不正宗的千里香。老板說的不是福建方言,做出來的餛飩味道也顯然不是千里香的配方,而且我吃完還拉肚子了。正宗的千里香,雖然油,但吃完不會拉肚子。說著說著,真想去吃一碗薺菜小餛飩了。這大晚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