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差距表現在哪里? —— 在于學習知識的理解力、反思力和應用力之上
如何理解這三個力的重要性?
* 理解力關系到:你對知識到底能理解多深刻
* 反思力關系到:你能否從知識思考出更有價值的東西
* 應用力關系到:你能不能把知識用得上、用得起來
* I便簽 提升理解力
* A1便簽 提升反思力
* A2便簽 提升應用力
問題:理解力不夠、反思力不深、應用力不當
學習理解力誤區與正確方法
誤區:附會舊知
* 無論是看一本新書,還是嘗一種新食物,人們這種“不就是什么什么嘛”的反應,本質上一樣的思維模式,叫做用“已知”去附會“新知”,于是就以為自己看透了、讀懂了、理解了。
* 為什么這么多人習慣于“附會式學習”呢?一方面,人們在遇到陌生事物時會不適,心理學稱之為“失調”,這個時候如果把陌生事物強行理解為我已經了解的事物,就能夠快速解決那種不適,為此人們寧愿忽視這二者之間的差別,另一方面,從小學就開始的“歸納中心思想”的訓練,強化了人們附會的習慣,所以,越是在中受教育程度高,自認為聰明和博學的人,就越容易止步于附會。
* 附會的思維方式是我們提升理解力的障礙。
* 附會特別明顯地展現在你的 I便簽 上,一定要對著便簽問一問自己,如果我沒有讀原文那段話,I便簽 中寫下的這些我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如果答案是“我早就知道”,那你很有可能就是在用舊知附會新知了。
* 如果你覺得這句話就是舊知的意思,那么第一,你為啥挑這么一段全無新意的原文去貼便簽?第二,你在原文的表達方式中、案例呈現中、援引資料當中、論證思路當中,真的不能找到任何新的提醒、新的要素、新的論證、新的打動你的信息嗎?
* 兩個事情之間到底是大同小異還是天壤之別,首先取決于你對該類事物的熟悉程度,其次跟學習能力有關,對細微區別有多敏銳,體現了學習能力有多強。
* 對我們來說能發現披薩和大餅蓋肉的相同點,這不需要學習能力,若能刻意辨析二者的區別,才是學習能力的提現。披薩和大餅蓋肉的原料有哪些不同,做法各有什么特色?什么樣該叫披薩?什么情況就該算是大餅蓋肉?為什么大餅蓋肉賣10塊,而披薩能賣30?是什么讓披薩賣到全球,而大餅蓋肉只存在于中國北方某些地區?
* 這些問題都是在界定邊界,也就是二者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里?你的理解能力越強就越能追問多個維度上的區別,從而可以更深入、更敏銳、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時還加深了對舊知的認識。
用便簽法提升理解力的方法
I便簽是“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 優秀的 I便簽 有下面四條標準,越符合這四條標準,表明理解力越強 :
* 詮釋:基本是用自己的語言,沒有直接用原文文句。
* 準確:對原文相關知識解讀準確
* 清晰:邏輯清晰、文字精當
* 致用:將原文知識總結或加工出明確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建議步驟
學習反思力誤區與正確方法
誤區:泛泛而談
* 反思力是成人學習中最關鍵的一點,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當中明確地反對在大學里開設人力資源管理等企業管理課程,原因是:學生在之前根本沒有經歷過,以純靠理論學習得來的知識,日后遇到實際問題往往一籌莫展。所以,能對新學知識配上自己的經驗,才談得上學習和反思,另一方面,你的經驗若不能加以反思,而你的反思也就不能帶來成長。
* 2000多年前,蘇格拉底就說“未經反思的生活不值得過”,而英國的管理學大師查爾斯-漢迪則說“經驗加上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識。”
* 泛泛而談是我們提升反思力的障礙,更多可以提現在 A1便簽 上。
* A1便簽 的關鍵是要反思自己的經驗,很多人的A1便簽會這樣寫:“我總是…”“我經常……”“有好多……的情況”就是寫不出來“有一次是……”,說明很多人都擅長泛泛而談,但是就是做不到深入思考,做不到真正激活自己的具體經驗。
* 凡是沒有具體時間、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談。本質上,這種是你的I,是你的論述,而非敘事,是你的認知,而非經驗。
* 你一試著舉例,從模模糊糊想到我這類情況有很多,到你真正能找到并講出來一個貼切的具體事件,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
* 就像是你有一臺用了二十多年的電腦,里面封存了百十萬個文件,從想到,我的硬盤里有這個文件,有相關資料,到你真能找到,散落在E盤的某個角落里的那幾個文件,中間差著十幾分鐘呢,這“十幾分鐘”不可忽略,重要的學習過程就在其中,在尋找具體經驗的時候,你的大腦里不斷的加工著相關信息,將信息的各個要素,以及各個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和你大腦當中的無數事件,進行比較,嘗試匹配,找到最貼切的那一個經驗之后,還要用最符合原文知識,或者你的 I便簽 當中所寫的信息的方式將之講述出來,從講述當中能夠讓人看得出,你的敘事和原文知識之間的一一對應的關系。
* 你寫出這樣的 A1便簽 之后,你不僅對原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經驗有了更深理解,讓知識和你自己真正發生了關聯。
* 聽過一些真正的大師演講,也曾和一些最優秀的管理者交流,發現他們回答聽眾提問的時候,常常有一些共同的“套路”,那就是在他們聽完別人的問題之后,他不是直接回答,他會略微沉吟之后,先講一個故事,等故事講完之后,大家已經若有所悟了,他才會正式地給到自己的解答,給到一般的思路或者具體的建議。這是一種很厲害的理性說服能力,在接到他人提問的時候,略微沉吟的那幾秒時間,就先想到了“解答”,也就是說先想到了問題的本質,解決的方向和我想給你的具體建議,但是他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馬上找出一個最貼切的經驗,然后將之加工為貼切的案例,講的時候他有先去將這個經驗,邊講變對應著等一下才要揭曉的那個“解答”,去挑選適當的細節,去鋪排合適的因果,甚至還能點綴一點笑料,添加幾句設問。他先前講的經驗,也就是那個故事,水到渠成地可以引出后面的“解答”,讓提問者和所有的聽眾心服口服。
* 在這個過程中綜合了歸納、演繹、組織、表達等多種能力,平時練習加工 A1便簽,并及時講給別人或者教給別人,是鍛煉這種強悍的理性說服能力的有效法門,同時能夠提升你自己的反思力。
用便簽法提升反思力的方法
A1便簽 是“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優秀的 A1便簽 有下面的標準,越符合這些標準表明你的反思力越強
* 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 故事:相關敘事要素基本完整,清晰體現出起因和結果
* 對應:和原文或 I便簽 的諸要素有明確的對應,成為貼切的案例
* 反思:無論想到的是一個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經驗,都幫助自己更好理解了這個經驗,也更深認識了原文信息
學習中應用力誤區與方法
誤區:決心泛濫或感慨萬千
* 我們的父輩是聽著“人定勝天”“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這樣的口號長大的,對他們來說決心要加上堅定的眼神,決心本身是一種生存策略
* 我們的老師是要求所有學生讀書都必須寫“讀后感”,對他們來說,你讀之后有沒有行動并不重要,而感慨的時候要強調真情實感,感慨本身能夠換取考試分數
* 所以,我們的基因里,是習慣于表決心或者發感慨的,多過于真應用和真行動的。
* 決心下多了,會導致“決心貶值”,非常像是通貨膨脹
* 感慨發多了,會把自己活成一個“智者”,整個人都會變得雞湯化,特別擅長評論,特別擅長抒情,擅長升華,擅長淚流滿面,擅長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是不擅長行動。
* 慣于表決心的人,多少知道他自己很可能做不到,但擅長發感慨的人,卻往往把感動當成行動,還誤以為自己領悟力很強呢。
* 所以說,提升自己應用力的障礙就在于此,提現在 A2便簽 上。
* 所以我們強調在 A2便簽 加工自己的應用時,盡量要設定目標和具體行動,你有了合適的目標,就能夠把決心轉變成現實,有可控的行動,就可以把感慨落實為成果,強化了應用力,也就提升了自己的行動力、執行力,能夠實現目標本身,就是對行動的最大獎賞,而可控的行動又會帶來自信和更高的自我評價。
用便簽法提升應用力的方法
A2便簽 要強調目標和行動,優秀的A2便簽有如下標準,越符合這四條標準就表明你的應用力越強
* 目標:是否規劃了目標?目標是否符合 SMART?
* 行動:行動是否可以拉近現狀與目標的距離?具體行動步驟?誰?在哪里?何時開始?頻度如何?
* 關聯:是否在使用原文信息或便簽的方法
* 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推動他人做到的嗎?能測量做到的程度嗎?行動夠顯性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