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并沒有給家里打電話,不知道那邊有沒有在等待,有沒有失眠。我選擇狠心,因為我知道,如果打了的話,不是被罵,就是一頓哭鬧,徒增傷心。所以,何必呢。當時提出斷絕關系的是他們,不止一次地提出,他們可以當做氣話一樣說收回就收回,我也可以當作只是他們的氣話。但是,最后那一次的鄭重與逼迫——可真的是劃到了肉里,血淋淋,有傷疤。
也并不想這么狠,雙刃刀割著兩方人。姐姐給我發了一個表情,考慮是否要回她一句“節日快樂”,甚至想給她發紅包但想到她不會用網銀而放棄。然而下午收到她一篇不用點進去就光看名字就讓人絕望的文章——
《沒有好女人,哪兒來的好男人?》 ?
“老婆是恩人,女兒是親人,女婿是仆人,兒子是仇人,媳婦是敵人,孫子是先人。我們應當感謝恩人,依靠親人,使喚仆人,拉攏仇人,巴結敵人,供養先人?!?/p>
我曾經想把姐姐拉攏過來,試著發給她了一些有關女權的文章。但這種洗腦low文被她推薦給我的時候,我想放棄了。我選擇逃避,逃離他們,好累。融化冰塊,只需要比零度更高的溫度;而融化鋼鐵,則需要上百度上千度。
前兩天看到幾篇關于社會、階級、貧窮的文章,越來越深切感觸到,物質水平對精神層面的限制,窮不僅是錢,更重要的是眼界與見識。太難了,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讓他們了解生活并不是只有“結婚生子”的循環。人為什么非得要想螻蟻那樣活著——雖然現在自己可能跟螻蟻差不多,但至少正在掙脫——還是人本身就是螻蟻?按部就班,就像別人一樣,每日能溫飽,把希望放在明天,永遠放在明天,放在下一代。這樣的生活,是能讓人心安理得,或者說所謂的“踏實”。但是,這難道不是一種懦夫、軟弱的表現嗎?電影里歸隱田園的英雄,是因為人家已經當過英雄了,想要平凡;淡泊名利,是因為有能力或者有過名利。本來無能的人說自己淡泊這些東西……什么才叫自欺欺人?!
親情如果作為枷鎖,那簡直可悲。而他們卻正在做這樣的事。他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我也把它當做武器的話會怎樣?“你這么逼女兒,是為我好嗎?”“你再逼我,我就不認你們!”“你們根本不愛我!”這些話,怎么說出口。而他們卻……“不結婚就是不孝,白養你這么多年!”“以前那么聽話,現在怎么變得這么沒人情!”……我多想讓他們能無憂無慮安享晚年,多少次看到“多少錢才能養老”的帖子時,小心計算著自己的工資、存款、升職空間、賺錢機會,是準備四十歲之后才為自己做積蓄的,之前主要都給他們用啊。
為什么非要把親情和繁殖聯系在一起呢?
剛才姐姐打了電話,明顯試探性的語氣。她不理解我,但知道對我沒有什么所謂的“控制權力”,只是問了幾次“你這么做,他們能接受嗎?”后轉移了話題。
其實,按照年初計劃,這個中秋肯定是回家了。端午都買好了往返票,卻被要求全部退了。還有兩周就國慶了,沒有買票,不知道回不回去。我怕回去會被打,真的會被打。
朋友圈里充斥了節日歡喜、合家溫馨,挺好。
公司發的節日福利,與其說是月餅,不如說是圓形甜品而已。棗泥、五仁、豆沙……全都被拋棄在歷史塵埃里。荊小棘翻遍月餅盒,沒發現她最愛的棗泥,頓生怨念。只好在去買菜時,順道在賣肉的攤子邊上,讓大姐在框子里挑了個兩塊錢的棗泥月餅。卻把她樂開了花。
棗泥還有,你還在。
海有荊棘,能堅持,很滿足。
第一篇簡文,是如此落魄,有些慚愧。之后盡量記錄一些積極的吧。
還有希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