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得到APP《陳海賢·自我發展心理學》第四單元——轉折期的第三篇課程筆記。
在上兩篇課程筆記中,我們分別介紹了在轉折期,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三個階段,結束——迷茫——重生,講述了自我發展在自我的打碎和重構,從舊階段過渡到新階段(參見:人生因轉折而豐滿),也介紹了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三種轉折,職業轉變,關系轉變,創傷后成長(參見:人生最重要的三次轉折),今天課程將講解我們在轉折期中,如何找到賦予經歷意義的人生故事,走出自我進化的英雄之旅。
兩種決策模型
幾乎所有的轉折都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在我們心里常常有兩種抉擇模型,一種是經濟選擇模型,一種是心理選擇模型。
經濟選擇模型并不是說只考慮經濟的因素,而是綜合各種優缺點做加減法對比。在這樣的決策模型中,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獲得完備的信息來預測未來,而不確定的時代,我們往往沒有足夠的信息來預測未來,而且這樣的決策模型,需要的不是我們自己,只需要一臺會計算的超級電腦。
心理選擇模型關注的不是未來的可能結果,而是回到現在的選擇本身。這種選擇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及為自我負責的勇氣,因為我們要承擔選擇的后果。選擇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把自己塑造成那個想成為的自己。
當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要非常清楚自己究竟是根據什么做出的選擇,是經濟選擇還是心理選擇。只有這樣,你才知道該選擇什么。兩種決策模型,其實一種是從自我創造的角度去思考選擇,一個是從環境的各種可能性去思考選擇。外在的環境自然是決定選擇的最重要因素,但如果我們把選擇的權利交給環境時,我們常常就會有無力感。當選擇回到我們內心時,我們會用過程思維去思考,即意識到自我的形成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我們的選擇只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也是創造自我的第一步。后面的很多步,我們需要先走第一步才會知道。當我們把決定選擇的力量放在自己對未來的構想時,我們的選擇就不再是環境的產物,而是基于我們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比如很多大學生在面臨畢業的時候,常常有個疑惑,是回到老家考個公務員,還是留在大城市打工?大多人做這個決策的時候,就會想到大城市機會多,但是壓力大;老家雖然機會少,但是生活可以過得很幸福。當我們在這樣的權衡時,其實我們就是在用經濟選擇模型,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回到自我創造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即回到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時候,我們就用自我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看待外界條件的視角就會發生變化,決定我們的力量不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對未來的構想。
我們都需要一個人生故事
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把人格分成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特質,即我們通常理解的內向外向、星座這個層次的人格;
第二個層次是個性化的應對方式,即為了扮演生活中的各種角色,完成各種人生任務,我們所發展出來的人格特質,比如我們的目標,防御機制,信仰等等;
第三個層次是人生故事,這是人格最核心的層次。我們不斷地把過去、現在和未來重新串聯成一個連貫生動的個人故事。人生故事是我們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最重要的特質,也是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正如在之前的文章:為何故事思維更打動人心?中傳達的人類其實是一種特別需要故事,需要意義感的生活。我們通過故事傳達了我們對生活意義感的理解,我們用一生演繹一個獨特的故事,這個故事里有我們如何看待現在,如何預測未來。我們心里的這個故事有時候比現實還要牢固。
當我們的生活遇到逆境時,我們會把它們整合進我們的人生故事里,重新創造一個故事,在故事中完成自洽。當我們經歷了很大的創傷,有些故事無法自圓其說時,我們通常會有兩類故事。
一類是“挽救式”的故事。在這類故事里,我們通常有一個糟糕的開頭,會遇到各種困境,但隨著我們的不斷努力和探索,會不斷走出這些困境,過去的糾結可能豁然開朗,即使痛苦無法徹底消除,我們也會積極地接受,去獲得內心的安寧。如果我們心里的故事是這樣一種挽救式的故事,在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預測,然后逐漸走出困境并從中學習到我們需要的人生智慧。這類故事會啟動你的行動;
另一類是“污染式”的故事。在這類故事里,通常一開始,我們的生活還不錯,但是現實會逐漸把原先不錯的生活打破。我們會遇到各種麻煩,這些麻煩會像污染源一樣不斷污染我們原先的生活。而我們自己對此卻無能為力,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在悔恨中懷念過去。這種“污染式”的故事會讓我們在順境時擔心好日子長不了,所以不敢好好享受。而在逆境時,我們就會想:我命中早已注定的倒霉事果然來了。而轉變所帶來的焦慮和迷茫都會變成證明“我很無能”的線索,使得我們很容易陷入到悲觀和沮喪中。
其實,故事并不是外在于我們的,我們也沒法根據它是否有好處來隨意捏造故事。從污染式到挽救式,我們自己要相信挽救式的故事,這樣我們才可以重新賦予故事的意義,從而轉化成挽救式故事。簡單來說就是,挽救式的人生故事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希望,從而做出積極的行為。
英雄之旅:自我進化的旅程
英雄之旅這個詞出自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我們從小到大看了很多的英雄故事,在我們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英雄的情懷,也期待著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演繹出屬于自己人生的英雄故事。
坎貝爾歷經多年搜尋閱讀了全球各地的神話與宗教故事,發現了英雄的旅程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啟程——啟蒙——歸來,正好對我們之前說的轉折期的三個階段,結束——迷茫——重生。
第一個階段:啟程
在英雄故事的最開始,我們會聽到一些召喚,就像在工作或關系中覺得疲憊時,偶爾在心里升起的關于改變的念頭。這些召喚在提醒著我們,某些重要的東西正在從我們心里消失,某種已有的力量正在衰退,或者某一些傷痛需要療愈。故事的開始,我們對這些召喚總是陌生的,甚至是排斥的。因為這些召喚挑戰了我們對日常生活的假設,也挑戰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我們會把這個召喚當做偶爾的異想天開,想要忘掉它們。可是,這些召喚卻總是在我們心里揮之不去的。慢慢的,我們就不再抗拒這個召喚了,而開始認真地考慮它。雖然這個召喚通常意味著巨大的變動、麻煩和危險。最終,我們克服了對變化的恐懼,決定順應這些召喚,勇敢上路,投入了這個召喚。
第二個階段:啟蒙
如果說啟程的階段意味著從日常的生活中離開,那么啟蒙的階段則是在一個超自然的世界中冒險,并獲得成長的過程。從決定走上這段冒險之旅開始,我們就跨越了一個神秘的門檻。以前所在的世界消失了,而我們面對的是一片充滿未知、危險和希望的全新的領域。跨越這道門檻,意味著我們已經走出了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困難、挑戰、痛苦、危險,未知和巨大的不確定性,都紛紛到來。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在這個新世界都派不上用場了。所以,我們必須學習新的思維和習慣模式。同時,跨越門檻也意味著,就算我們想回去也回不到原來的地方了。我們只能勇往直前,去尋找出路。幸運的是,在這段旅程中,我們一般都會找到一個特別的守護者。所有的英雄故事,比如《魔戒》《哈利·波特》或者“漫威”這樣的屏幕英雄,主人公都會有一個指點和保佑他的守護者。我們每個人的旅程也是。這個守護者也許是能在情感上支持我們,也許會給我們提供我們不知道的知識和技能,也許是了解我們要走的旅程。
守護者可能是一個現實中的人,也可能是一個我們敬仰的榜樣,或者是一個神話里的人,甚至可能是一本書或者一個課程。雖然我們的旅程仍然是我們自己的,沒有人能幫你走。但是,這些守護者能讓我們更理解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更理解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我們需要建立起跟守護者的聯系,感覺到他們的存在,這樣才會在我們的旅程中走得更加堅定。當我們積累了足夠的能量后,我們就要開始面對故事的反派。在很多英雄故事里,英雄并不是要戰勝或者消滅這些惡魔,而是要轉化他們。這里的惡魔指的是我們自己的貪心、傲慢、恐懼和膽怯,是我們頭腦中太多的應該思維。與惡魔的戰斗是為了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弱點,并讓我們意識到,不是他們有問題,而是我們和他們的關系出現了問題。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惡魔就不再是惡魔了,而變成了我們能夠利用的能量。如果我們在和惡魔的斗爭中,戰勝了自我,我們就會發展出新的自我,新的資源,學習到了新的技能,新的思考方式,最終收獲信心和智慧,我們不再是那個剛跨過門檻,慌慌張張的少年了。
第三個階段:回歸
在這個階段,英雄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回到自己出發的地方,把他在旅程中學到的東西分享給那些等待出發的人。如果別人愿意,他也會在別人的旅程里,變成一個新的守護者。
通過這些英雄故事,我們把我們自己的經歷和歷史文化傳統聯系在一起,把我們自己的人生和那些曾經走過這條路的英雄們聯系在一起。我們每個人都在從這樣的英雄故事里吸取力量,又用自己的獨特旅程給這些英雄故事增加新的力量和素材。正是這樣,這些故事才獲得了一種文化上的真實。英雄故事的本質,不是戰斗,也不是英勇的行為,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自我轉變和自我發現的旅程。只不過有時候我們太把它們當做故事,才沒有聽到這些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東西是什么。
沒有什么路是一定的,重要的是,我們在借著走這些路,修煉我們自己,發現我們自己。就像坎貝爾說的,所有這些英雄之旅,說到底,就是一個自我發現的旅程。
希望每個你在這個平淡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英雄夢想,并一直走在這條自我進化的英雄之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