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羅胖和羅永浩的長談中,我聽了短短的10分鐘,發現了一個詞匯“終局思維”。最近對這個詞特別敏感,這算是為數不多的幾個重要知識點。
節目中,羅永浩為什么要執拗地做手機,這事兒的原因也有了答案。他其實是在為未來5-10年的下一次商業洗牌中成為在桌子上說話的人而做的。不是為了情懷或者一時沖動。他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個硬件與軟件的商業生態系統。為能夠存活百年以上的好企業而奮斗。這是他的終局思維。
我也發現很多優秀的人物都有終極思維。他們站得高看得更遠,所以篤信自己可以做到。大家熟知的馬云就是這個典型例子。他在95年大陸還不知道互聯網是什么的時候,就已經在美國了解到了互聯網的神奇,配合想象力和執行力,一步步走來,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團。
羅胖的邏輯思維公司創建成功的初衷,是羅胖在中學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周圍的人喜歡聽他講故事,吹吹牛。他就想,既然身邊的人都愛聽,那么我換個更大的地方愛聽的人應該也不少。他的終局思維是未來5-10年打造成一個知識整合運營商,成立自己的商標和品牌,讓所有的優質資源都從這個服務商流出。
最近李笑來在談到自己的得到專欄突破14萬訂閱量時也表示過要有終級思維。什么意思?就是這個作品拿出來以后,不要滿足于現在的訂閱量,而是未來續訂率高不高。終極思維決定了他想到的要比一般人多好幾個量級。當大家都寫文章博客的時候,他寫書。大家讀中文書的時候,他讀英文書。總是在找差異化,找稀缺最被需要的有價值的事兒去做。當然這樣的結局一定很好,一出手就分出勝負。他在得到專欄8個月時間,訂閱量已經到14.5萬,遠超第二名。
正好在讀《窮查理寶典》,查理在寫到如果回到1884的亞特蘭大幫助Glotz創立Coco cola,你會怎么打造一個150年的市值超過2兆美元的企業呢?
這個問題查理給出了答案,這個答案是一貫地反過來想和他腦中的思維模型,心理偏差列表組成的。
像這樣偉大的企業還有GAFATA,這些互聯網巨頭。他們都是把當下的競爭對手遠遠甩在后頭的公司。因為他們重視的未來是否能持續盈利,追求的是成長率。當下只要盈利,他們看到的就是未來的布局。
所以目前的行為是不是盈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現在的做的事兒是為未來準備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個人的啟示:
1現在做的那些事情是對未來5-10年有幫助的?為什么?
2現在做的那些事情對未來沒有幫助?為什么?
3怎樣確定對未來是否有幫助?
4個人商業模式的計劃是什么?
1每天千字文,持續輸出思考能力得到提高;閱讀兩小時,輸入材料獲得力量;跑步運動2小時,睡眠好,有精力;收集專業或非專業英語詞串,使用英語工具無障礙獲得想要資訊。
2生氣,焦慮,抱怨.......消耗思想能量,不能專注眼前以及未來之事。
3選擇標準只有一條:看這件事持續5-10年以后會不會更有價值
4建立個人品牌,通過簡書等發聲筒建立自己的網絡根據地,然后尋找市場最需要的稀缺的事情做,厚積薄發,多元學習模式,從平庸走向卓越。目前的計劃是今年6月份全棧班學習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