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講了什么?
本書講了心智的運作模式,為了方便理解,作者把常常出現的矛盾,用擬人化的方式變成了系統一X和系統二Y。
解釋了這兩個系統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被激發,以及可以怎樣利用會使心智運作的更好。
更好的主動閱讀:調用大量的思考,感覺和想象力,來和自己產生關聯。
自我體驗:這種關聯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1. 設立學習標準,對結果的預設和檢驗標準;標準和目的關系很大。
? ? 臺版和簡體中文版的兩個版本的翻譯說法對比,給我了一個啟發:
? 看簡體中文版,有的書是被“暢銷書語言”包裝的,所以在讀的時候,很容易掉進“通俗易懂”的陷阱。(誠然,這也是一個經驗捷徑的很好示范)。所以,會錯誤的設置學習的標準,本該用研究的方式去學習,結果卻變成了泛泛而過。
結論:值不值得做分析閱讀,是根據自己設立的決策依據,而不是憑文字通俗性所帶來的經驗直覺。
2. 從“提高理解力”方面來說,在讀書的時候,不要著急一字一句的讀下去,學會先給自己留白,做預判或假設,再來和作者對比。
自己之前在改變生活方面不達標的原因:
1. 僅僅只知道讀這個書對自己有好處,對想要得到什么樣的收獲,沒有做具體分析,只達到被啟發的狀態就結束了
2. 表面原因:沒耐心。比如,設定了要分析閱讀一本書,一星期下來,沒讀幾頁就放棄了。
? ? 背后原因:邏輯:ie. 制定分析閱讀的標準是否需要考量?
? ? ? ? ? ? ? ? ? ? ? ? ? ? ? ? ? ? ? 為什么要對這本書做分析閱讀的根本原因模糊,支持理據看似很好,實則并不清晰堅定。
? ? ? ? ? ? ? ? ? ? ? ? ? ? ? ? ? ? ? 老師給出了他的5個決策依據作為他的幾大支持系統
? ? 根本:元認知系統的構建,輸入的不夠
3. 修正措施:
3.1 借鑒老師的5大決策依據
3.2 以 這本書為原點,慢慢拓展,積累輸入構建認知系統
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