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初中的時候,學了關于小說的文學常識,提到故事的情節包括四部分,也就是故事的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平時劃分故事結構的時候,也是這樣劃分,這就給我們一個錯覺,寫故事是不是這樣來寫呢?
我想可以,但具體寫起來,還是摸頭不知腦,不知從何開始。美國暢銷書作家,詹姆斯貝爾在他的《這樣寫出好故事》一書中,給出了問題的答案,他提出三幕結構,非常簡單實用。
三幕結構
哪三幕呢?三幕結構指的就是開頭、中段跟結尾。為此他還舉了一個例子,說他的兒子奈特四歲時寫了一本小說,這本書只有四頁,每頁只有一個句子,非常有海明威簡潔明了的調調。
奈特每個字都用注音拼。以下就是他寫的整本小說,只差沒附上蠟筆插圖了。為了讀者閱讀方便,作者把注音都改為正確的拼寫:羅賓漢去打獵。來了一個壞人。他們打架。他贏了。
故事的開頭是羅賓漢去打獵,中間段是來了一個壞人,他們打架。結尾是,他贏了。
這是歷史上最簡單的故事了吧,從這里不難看出,故事并不難寫,是我們把它想得太復雜。
不過,要寫好這三幕,還是要用心琢磨。
先說開頭,你的切入點就是主角,你應該讓讀者盡快與主角產生共鳴——羅賓漢去打獵。
開頭還有其他重要的功用,其中最重要的四項是:
1.呈現小說中的世界——告訴讀者故事的場景設定、時代和相關背景。
2.奠定小說的調性,讓讀者有所依據。你寫的是氣勢萬鈞的史詩小說,還是滑稽古怪的鬧劇?動作場景連篇還是注重角色變化?步調飛快還是閑散?
3.說服讀者繼續讀到中段。為什么讀者要關心你的故事,繼續讀下去?
4.介紹對手出場。哪些人、事想要阻擋主角?
中段,小說的主要部分便是沖突,由主角和對手之間一系列的攻防戰構成。他們打架。
中段還會萌生出支線情節,增添小說的復雜性,并且通常會反映出小說想表達的深層蘊涵。
不同的故事線彼此縱橫交錯,創造出無法抗拒的宿命感,同時用各種方式帶給讀者驚喜。除此之外,中段還需要:
1.加深角色之間的關系。
2.讓觀眾持續關心故事發展。
3.鋪陳替故事收尾的最后一戰。
結尾,小說的最后一段帶出整個故事的結尾,局。他贏了。最好的結局:
1.把所有的梗收干凈。還有沒處理完的故事線嗎?你一定要把埋好的梗收掉,但不能影響到主線情節,否則就干脆回頭把梗刪掉。不要小看讀者的記憶力。
2.創造余韻。最好的結局往往會留給讀者小說之外還有戲的感覺。
真正去寫,具體可以用這樣的結構模式:
第一幕
(1)介紹讀者認識英雄的世界。
(2)“出發探險的召喚”或意外事件打亂了英雄的世界。
(3)英雄可能忽略召喚或意外事件。
(4)英雄“跨越界線”進入黑暗世界。
第二幕
(5)可能出現一名精神導師教導英雄。
(6)英雄多次遭遇黑暗力量。
(7)英雄面對并克服內心黑暗的心魔。
(8)一樣護身符會協助英雄戰斗。
第三幕
(9)最后一戰開打。
(10)英雄回到自己的世界。
擾亂事情件和兩道門
故事一開始,你先介紹一名角色,他過著特定的生活,這就是他的起始點。以英雄旅程結構來說,這就是英雄的原始世界。除非有事逼他改變,否則他會一直待在這兒,而如果他不改變,讀者就會覺得這個故事很無聊,因為讀者只對威脅或挑戰有興趣。
在第一幕的開頭,必須有事情打亂現狀。你只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就會懂了,一定要發生某件事,讓我們覺得角色即將面臨威脅或挑戰。
擾亂事件不一定要是嚴重的威脅,只要打亂主角平靜的日常生活就好。
擾亂事件有無限多種,以下舉幾個例子:
1.半夜打來的電話
2.信中提到一些奇妙的消息
3.老板把主角叫進他的辦公室
4.小孩被送去醫院
5.車子在沙漠中的小鎮拋錨
6.主角中了彩票
7.主角目擊一場意外或謀殺案
8.主角的太太(或先生)留下字條,告知她(他)要離開了
從結構來看,第一個擾亂事件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暗示接下來要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然而這時還沒來到情節的主要段落,因為沖突還沒發生,對手和主角還沒陷入不可避免的戰斗。
該怎么從開頭進入中段(從第一幕到第二幕),再從中段進到結尾(從第二幕到第三幕),重點就在于轉變。
人類總是安于現狀,追求安定。我們筆下的角色也一樣,除非發生什么事將主角推進第二幕,否則他只會心滿意足地待在第一幕!他只渴望留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
你必須想辦法把他趕出平凡的世界,逼他面對沖突。你需要某樣東西把他踢過那扇門,否則他只會賴在家里不走。
一旦穿過門,就可以產生沖突了。第二幕會持續描寫主角的奮斗,但故事總得結束,因此第二扇無法折返的門必須將主角快速送往沖擊結局。
這兩扇門負責把三幕情節串聯起來,就像聯結火車車廂的螺栓。如果螺栓沒拴緊,或根本不存在,你的火車就跑不動了。
故事,當你懂得怎么寫了,并不是你想的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