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識于佩爾是去年電影季的電影《鋼琴教師》,一年后的電影季,又是若水組的推薦,又見這位知性優雅女性。
《將來的事》中,于佩爾飾演娜塔莉,是一名哲學老師,作為一名知識女性,她生活的積極,家庭和睦,母親尚安,事業工作井井有條,一切只要按部就班,就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動。然而,生活不如詩,安穩并不是易得的事。作為一名哲學老師,自己的學生加入了各種論的浪潮中,而娜塔莉只能選擇回避各種哲學的思辯主義。自己出的書,銷量一直處在末尾,出版社建議改變包裝,花花綠綠,以此吸引受眾的眼球。如果這一切還不算糟,那么,丈夫出軌,靈魂伴侶也棄她而去。這些,都是每個人從結婚那天開始,就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相伴一生這樣的話語,畢竟只適合在婚禮上說,而接下來漫長的過程,如果誰中途選擇離開,也平常不過。
真實而難得的是,娜塔莉面對這一切變故,出乎意料的平靜和坦然,沒有撕心裂肺,沒有如怨婦般的自暴自棄。
娜塔莉能夠接受同樣作為哲學系出身的丈夫出軌,能平和地面對這種不被告知的隱情,幽默而坦誠的說"這是你的事啊,你不需要告訴我的!",而她卻對自己曾在丈夫父母家里,每個假期都要去渡假的花園不能割舍,因為哪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親手栽培的,她曾看這些植物慢慢生長。作為一名哲學老師,在地鐵上看書,火車上看書,這樣的女性,靈魂飽滿深刻自知。對自然永遠充沛著無限熱愛。
娜塔莉,將知性女性詮釋的非常到位,有其獨立的性格屬于女性的驕傲,甚至帶一些幽默感。但影片更打動我的,是她默然啜泣的場景。總是不斷麻煩她的母親突然離世,在教堂為母親辦喪禮,母親一生結過三次婚,但只有她一個孩子,而母親近乎努力的讓她去上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也正是這樣的母親造就了這樣的娜塔莉。娜塔莉正為母親的離世流淚不止時,又看到挽著外遇的丈夫經過,那一刻,因啜泣而突然的發笑,讓我在笑聲中感到一種心酸與自嘲。娜塔莉選擇去自己的得意學生處留宿。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房子,四周環山,空谷幽寂,在那里,與學生探討哲學問題,思想自由,個人思想因討論得到尊重。也是在那里,娜塔莉因孤獨痛苦而釋放的攻擊卻被學生重重的反擊回來,那無疑是致命的一擊,而她抱著母親留下的黑貓痛哭之后,帶上她驕傲的理智,再一次上路了。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房子,母親養了二十多年的貓,見到野外,立刻竄入從林,這是野性的回歸。就如同人一樣,也需要天性對自我的主導,當然,也要放飛自我,解放天性。
時時刻刻都不忘閱讀的娜塔莉,時時刻刻與哲學相伴的娜塔莉。一個女性到底有多美,可以怎樣把內在與外在的美展現,不是錦衣華服不是在萬眾囑目下侃侃而談,而是,在山澗中在鳥鳴中青翠的森林中,怡然自得的閱讀。這種美是雙重性的,一種是作為知識女性安靜的吸收知識,可以讓人想像一個女性內在之豐富,一種是優雅的舉止,漫不經心的肢體語言。如同花蕾開放,你即感受到生命更感受到美。
一個六十多歲的演員,我訝于她在已經不是盛年之時依舊那般知性優雅,感嘆,歲月留下的褶皺竟是一個女性沉淀出的淡然和氣韻。談話時無時無刻不讓人感嘆的女性優雅,自在隨意。
在這部片子中,哲學與生活思辯相反應,娜塔莉說,我向來堅持生活需與思想合一,卻發現,哲學也改變不了生活。哲學改變不了生活,但可以治愈生活。
一個女性精神富足獨立,她可以一個人看海,一個人照顧花草,一個人出行,她連艷遇都不需要。
可以接受生活的任何變故,依然有自我主導思想的生活,有愛好,而不會內心空乏空虛遇到拋棄背叛而自我墮落。這正是一個人的精神強大之處。
我想,《將來的事》的妙處在于,不以哲學高深的哲思來闡釋人應如何生活,而是把哲學和生活交相輝映起來,能看到生活本真,也能在哲學中發現生活。
影片末尾,唱起了熟悉的法國民謠,娜塔莉當了外婆。小baby在娜塔莉懷中沉沉入睡。
生活這也是一種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