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營里的經濟學
- 我們看到的社會,只要有人在,就會有需求在;
- 只要有兩個以上的人,他們的需求就不一樣,需求不一樣就會有交易;
- 有交易就會產生對貨幣的需求,有貨幣就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有貨幣就有宏觀經濟的波動,有通貨緊縮,有通貨膨脹;
- 有交易就有交易不對稱,有信息不對稱,就會有中間商;
-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緒、就有輿論、就有外部性。
物質的總量哪怕不發生變化,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幸福就能夠無中生有地產生。
公平與效率
只有那些讓社會里的每個人都有積極性去積累財富的規則,才是公正的規則;只有那些讓社會能夠存活下來的規則,才是公正的規則。也就是說效率決定了公平。
看到見的和看不見的
破窗理論:一個頑童把窗戶打破了,這時候窗戶的主人就要去買窗戶,這將刺激窗戶的生產。制造窗戶的工人接到訂單,有了錢以后,他可以去買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買衣服。這樣就推動了一連串的生產。所以破窗理論的支持者說,有破壞才有進步,破壞本身是好的。
思考問題時,我們不能只看到看得見的,還要考慮看不見的。
經濟學關心的一個最核心問題就是比較和選擇。而要做好比較和選擇,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僅要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還有盡量去看見那些不容易看見的東西,那些需要通過推測才能看得見的東西。
經濟學不關心陰謀論
- 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帶來美好的結果
- 壞人干壞事的影響其實有限
-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康德曾說過:“愿上帝保佑我們免受友人的攻擊--要是攻擊來自敵人,我們倒能設法自衛?!?/p>
經濟學家關心的,是那些人們出于良好的愿望而產生的有害的經濟政策,那些事與愿違的現象。
經濟學基礎
經濟學的基礎不是自私也不是理性,而是稀缺。
稀缺的兩個原因:
1)你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
2) 人的需要在不斷變化,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