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緒拉回到躲回房間的那一刻……
記完英語單詞后,做的另一件事是:掃雷。
我不是打仗去了……是的,就是Windows XP自帶的二個游戲之一。另一個,相信每個人都玩過,紙牌……
我真的不是只喜歡小游戲,更不是喜歡玩掃雷,是沒辦法。我來英國前就玩過很多電腦和PS游戲,特別喜歡光榮的《三國志》系列,從在同學家玩《三國志5》開始,玩到出國前的《三國志8》,還有《太閣立志傳》,基本上光榮的游戲都喜歡,上海家里還有很多其他游戲光盤。
那我為什么不玩大游戲呢?因為我一張游戲光盤都沒帶過來……都是因為我一個愚蠢的決定,說到這里想打自己一百個耳光。
不知道中了邪還是什么,出國前一天,爸爸幫我打包行李的時候,我突然決定不帶任何游戲光盤過來。好像當時潛意識是想來英國后重新做人,逼自己好好學習,出人頭地,改掉玩游戲的壞習慣,遠離干擾。發現自己好幼稚,爸媽根本不反對我適當地玩游戲,我為什么和自己過不去。到了英國第二天就沒有如我所愿,背好單詞,我開始無聊了,一無聊就想玩游戲。而我一向很宅,不喜歡出門游蕩,鄙視下自己,那么美的英國景色環境都吸引不了我。這時候除了游戲什么都不能慰藉,可是一張光盤都沒有。
在此感嘆當時中國社會對電子游戲妖魔化的成功。同時感嘆自己生錯了時代,那時候電腦游戲都沒有硬盤版……
這時候開始明白,自己某一刻腦子抽風做的錯誤決定,總有一天自己要幫自己擦屁股的。
可惜的是,人就是會犯同樣的錯誤,之后大學某一天在DIY過后的不應期,腦子短路一狠心把多年珍藏的所有小電影都徹底刪了,結果就是第二天抽自己耳光然后默默地打開相關網頁……
有點理解為什么微軟要設計回收站這個東西了,有些東西不珍惜丟棄是再也找不回的……
不得不提《大航海時代2》,也是光榮的,是她在懵懂時代讓我真正迷上電腦游戲。記得游戲初始畫面很簡單,是繁體中文的,讓輸入什么怪符號(后來知道可能是臺灣注音),配著歐陸風格的音樂,很凄美。畫面現在看很粗糙,當時沒在意,劇情很吸引人,到每一個不同國家港口音樂風格都不同,北歐港口的音樂聽著冷峻而典雅,南歐的音樂很火熱,非洲的就讓我感覺在沙漠里,很寫實。
游戲開始很難賺錢,老是被海盜欺負,那時候沒有攻略,后來有天聽初中同學說半夜二點去澳門和泉州的商店可以買到秘密武器青龍偃月刀,我買了后整個游戲就簡單了,隨便找一個船隊選單挑船長,青龍偃月刀很快就可以把對方劈死,然后俘虜了整個船隊,把船賣掉就發了。然后順順利利稱霸,不過我好像還是沒有通關,不知道哪個劇情沒觸發,遺憾了。
當時家里唯一一臺電腦在爸爸位于柳營路的一個辦公室,坐落在一幢三層樓高的樓里,樓外形很土很巴,外墻是很難看的粉色,他不常去。我想辦法和爸爸作來了把鑰匙,那時候剛學會騎腳踏車,每次抖抖霍霍一個人騎好久到那邊就迫不及待玩起來,數不清用了多少時光在這游戲上,是那時候唯一的樂趣。
多年以后到了英國大學,我還是很懷念這個游戲的音樂,幾首曲子我都依然會哼一點點前奏,那時候網絡資源少,怎么也找不到。有一天msn上和一個不熟的中國校友聊到這個游戲,他居然發給我了原聲帶,包括全部音樂,我當時開心了好久,可惜和這位好心校友已經失聯,記得他是寧波人。
(剛剛去網易云音樂搜了下,發現我一直會哼的曲子是菅野よう子的《霧の港》,記得是初始畫面的音樂,現在聽到還是會有小時候興奮的感覺)
現在還記得,這么耐玩這么精致的游戲全部加起來就15M容量,現在隨便一個電腦游戲,什么《輻射4》,《巫師3》都要30G以上,好夸張的對比。
現在看,《大航海時代2》真是沙盤游戲的鼻祖,自由度高,高得我都不知道干什么了都通不了關,沒想到她在多年以后出了個優秀弟子,《Grand Theft Auto》。
玩了《大航海時代2》還有個好處,地理知識大大增強,比學校里學到更多,相信有很多老人TF會有共鳴。
小學時候在平機(紅白機)上玩了《霸王之大陸》,好像游戲還是日文的,存讀盤都靠一個個要背出來的日文假名,那時候沒有玩太久,也不知道這個就是光榮的《三國志2》。
迷上《三國志5》之后,幾乎中學時期每個暑假就是在等光榮出新的一代三國志,順便等等《信長之野望》系列。這二個系列風格差不多,都是要統一全國,就是把歷史背景換了下,把中國換成了日本,然后我感覺是把曹操換成了織田信長,袁紹換成了武田信玄,公孫瓚換成了上杉謙信,孫權換成了島津義弘,呂布換成了前田慶次,張飛換成了本多忠勝……
在這之后接觸到了《太閣立志傳》系列,從3代開始玩,可惜到5代就不出了,當時可以廢寢忘食連續玩一個假期,把豐臣秀吉從一個農民玩到了關白和征夷大將軍,玩完感覺可以去幫人家上日本戰國時代歷史課了……
還記得出國前有個買雜志的習慣,那時候會關注游戲的一切,但找不到渠道,電視里是不可能有的,被一個同學啟蒙后,開始去買《大眾軟件》和《家用電腦與游戲機》,慢慢形成了習慣,越買越多,買得每次書店胖阿姨看到我就像看到財神一樣,買得家里堆積如山,每次搬家都要糾結扔不扔。到后來買回來也就是翻幾頁就不看了,再后來很多封都沒拆,送的一些磁帶啊貼紙啊都和雜志一起原封不動,爸媽搬家看到居然沒有罵我,想想他們還真的蠻寵我的……
現在想起來覺得好坑爹,當時的雜志每本也要十幾塊吧,有些周刊有些是月刊,一年下來總共也要不少錢,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音像制品,有那錢做什么不好,買點東西送給自己或心儀的女生,可能人生就提早改變了……
這樣的收集癖算是一種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