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找文獻的時候,用“雙師課堂”跟“結對幫扶”兩個關鍵詞搜了一下,搜出了近百筆的期刊跟論文的文獻,再篩了下有興趣的很快的就下載了20篇,所以這幾天的閱讀量得提上去才行了!
為什么要用“雙師課堂”跟“結對幫扶”呢?主要目前因為結對幫扶項目進入到雙師課堂的學校很多,而且會是以三個課堂里的形式提供幫扶,縮短資源不均衡問題,促進教育公平。從實際現況來看這條件下的雙師課堂是“單向”輸出,重點還是以城市的教師為教學主體,偏遠地區受幫扶學校的那位教師,更多是像本地助教身份存在,維持課堂秩序,聽令于遠程屏幕上教師的指令。這個模式要特別關注被幫扶地區教師的“心態”是否足夠積極?是否想提升進行改變?答案有可能是負向的,因為不改變現狀可能是最輕松的,但是這樣的教師可能很快會遭到淘汰,即便是偏遠地區教師資源不均衡,但不代表得一直接受老師的不成長和不作為的態度!
而另外一種實施雙師課堂的對象是城市里,且教學資源豐富的學區、集團校或學校,在實力相當且資源更均衡背景下所實施的“雙師課堂”,是在嘗試和挑戰難度更高的雙師或多師的聯合教學課堂,白話來說就是“好還要更好”,對教師挑戰專業成長有助益,而直接受益者一定是學生,因為學生的角色也從“學習者”逐步轉變為“參與者”、“同儕指導者”等角色,課堂里發生的交互行為來得更復雜。所以參與聯合教學的教學都是“教學主體”,也是對方的輔助老師,并主動在課前花時間投入共同規劃與備課,明確分工的聯合教師模式的雙師課堂是被期待的,也是趨勢。
那么這里也整理Beninghof(2020)提供的《協同教學教師責任確認清單》(Collaborative Teaching Responsibilities Checklist)
1. 是否確認誰將負責?
2. 是否確定課程的目標和目的?
3. 是否為目標學生設計個性化目標?
4. 是否規劃教學活動以實現目標?
5. 是否選擇和組織教學材料?
6. 是否教授特定的課堂內容?
7. 是否教學習技巧和學習策略?
8. 是否收集學生表現數據?
9. 是否建立和實施分級程序?
10. 是否制定并實施課堂管理計劃?
11. 是否保持家庭聯系?
12. 是否根據需要調整課程和教材?
13. 是否設計測試、家庭作業等。?
14. 是否為學生提供個人幫助?
15. 是否負責日常事務(例如出勤和午餐計數)?
16. 是否指導助理教育工作者、家長志愿者或其他支持人員?
17. 是否與所有相關方就目標學生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