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無淚”的網友的故事:
今年我讀大四了。我心里一直很苦,因為我從來就沒快樂過。記得上學前班時,有個男孩笑我的書包難看,把我書包摔在地上狠狠地踩。我傷心地跑回家,又哭又鬧要父母重新給我買一個書包??墒悄赣H不理我,父親狠狠地說:“這是剛買的書包,不可能再給你買!你總是令人討厭!”父親后面那句話讓我心里一寒顫,我跑到外面無人的地方,傷傷心心哭了好久。那以后,我好像總是愛哭。
小學到高中,我的成績挺好,但我并不快樂,因為同學都不喜歡我,說我孤僻,說話尖刻。我討厭跟父母說話,但他們總愛說我。說我最多的是:你瞧你那副德行,就一張愁臉,你就知道哭哭哭,你真是不懂事等等。上了大學,我以為會快樂起來,因為我心想,至少父母不會再討厭我了,大學生之間也肯定是很好交往的了??晌疫€是不快樂。我知道我心胸狹隘、脾氣不好,所以我盡量克制自己,盡量對同學友好、寬容一些。但我總感到很孤獨,愛發脾氣。也不知為什么,看到別的同學學習認真或成績好了,我就不舒服。去年3月份我胸部疼痛去醫院檢查,說是“乳腺增生”,我猶如青天霹靂,心里不是滋味,感覺這么小年紀患乳腺病好不光彩。而且醫生說必須長期吃藥,我恰好最怕吃藥。乳腺增生,就像一塊石頭壓在我心里。我開始胡思亂想,注意力不集中,腦海揮之不去的是乳腺病、乳腺意味著啥、難道就要一輩子吃藥、我為什么這么倒霉……成天以淚洗面,情緒不穩,看到別的同學高興,我羨慕又嫉妒。有時我心理像要發瘋一樣,真可怕。我好難過!我該咋辦?
最近我收到好幾個跟“無淚”網友故事差不多的求助帖子,都是20歲左右的女孩,都有相似的過去、相似的現實生活。在此,解讀“無淚”的故事,以回復那些不快樂的女孩。
無淚的故事告訴我們,她是一個很不快樂,伴隨眼淚長大的女孩。她給自己取名“無淚”,讓我覺得她是生活在眼淚汪汪的“無淚”幻想中,當然更讓我明白她內心深層的愿望:告別眼淚。
是什么讓“無淚”不快樂?或者說,是誰在讓她不快樂?
“無淚”的故事似乎道出了原由。她小時候那件事,在當時是何等地受傷害!不然怎會在20歲的今天還那么清晰“記得我上學前班……”?不過我想說,正因為她一直懷揣著“受傷的學前班女孩”記憶,才使她無意識在扮演一個不快樂的人。
“無淚”不快樂,確實跟她小時候經歷有關。我們知道,憤怒或痛苦是因人的需要受挫,不快樂也一樣,是基于愿望挫折。人在幼小時,若遭遇一些基本和重要愿望的挫折,情緒是緊張和焦慮的,內心體驗是傷感和無助。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一個人能否形成健康穩定的個性,關鍵時期是嬰幼兒和童年階段,關鍵條件是有沒有安全型的親子關系。安全型親子關系,指的是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親子關系,指的是父母要懂得情感養育,即能給予孩子溫情的肌膚接觸,無條件的關愛、尊重、鼓勵等的親子關系。比如,“無淚”小時候被其他小孩欺負,她傷心地向父母訴求,此時父母的情感養育應該是這樣:母親溫柔地拉著孩子的手,拍拍她的肩,輕輕揩去她的眼淚,可以說“看來,你受委屈了”;父親可以說:“孩子,過來咱們評評理,你覺得是書包不好,還是那個男孩的行為不好?”等之類。可以想象,如果是這樣對待孩子,當時的“無淚”就不會在已經傷感的基礎上再一次遭受心理創傷。是否買新書包不是關鍵,關鍵是,父母要知道孩子遇沖突事件時,什么對孩子是重要的,什么樣的反應可以撫平孩子受傷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學習處理傷感情緒。這,只有懂得情感養育的父母才能做到。
“無淚”父母當時對孩子的反應,是一種對孩子心理受挫的教育方式,他們后來的態度言行,對孩子個性成長來說,體現的是不安全型親子關系。當然,他們挫折性教育方式是無意識的。中國許多父母都這樣,不懂什么叫符合孩子心理的情感養育。不好怪他們,你只能無奈和嘆氣。
“無淚”的故事給人的啟示應該是:父母接受親子關系教育比拼命把孩子送進各種教育訓練班更重要。
不過,“無淚”為何不快樂,與那些傷心事件或壞的客體是表面相關,實質上還與她本人的敏感、內向個性有關(當然個性的形成,也是與早期親子教育緊密相關的)。因為在相同事件刺激下,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是不一樣的,同樣是致病環境,不是每個人都會患病?!盁o淚”在逐漸長大,到了高中、大學,意味進入了鍛煉人際能力和個性的社會環境,但她只有學習好,而學習好并沒給她帶來快樂。這說明她個性并沒有成長,她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女孩像個“無賴”不依不饒地纏著她,使她對人和事物的理性認知還停留在學前班時一樣。你看她“那以后,我好像總是愛哭”,無疑是她對最初傷害的重復記憶和重復訴苦;她的“孤傲,說話尖刻”,是她那樸素愿望和自尊受創之后的憤怒表達,只不過事過境遷,她把本該表達“我恨你們不愛我”變成了隱喻性的尖刻語言,把本應該針對傷害她的人(如父母)的矛頭指向了其他人;她的“看到其他同學認真學習或成績好,就很不舒服”,看似是她嫉妒別人,其實是她一直沒有過被理解被重視的一種怨氣,是她渴望父母(包括其他人)喜歡她,認可她不成的一種恨意,這些怨氣和恨意嚴重影響到她“自我同一性”的發展;她的“乳腺增生”,是她總愛發脾氣、愛哭、個性隱忍的代價,是乳腺器官幫她承擔情緒壓力的繼發性疾病。
所以“無淚”的不快樂,跟她從小時候被否認、不被接納的傷害有關,跟她從小沒有快樂的體驗有關,也跟她缺乏自我認同有關。不快樂的人需要理解,我們對兒時的評判可能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評判,一切的不快和糟糕情緒,都似乎在重復過去的創傷。不快樂的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不夠自信,總有挫敗感、無能力感,其實大多是源于幼兒時沒有建立起對快樂(幸福)的感知。
理解是什么讓你不快樂,是否就知道什么能讓你快樂?誰能讓你快樂?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答案,不同于別人而屬于自己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對快樂的理解和體驗不一樣。人的每一種需要得到滿足,都會有快樂的體驗,需要的層次不同,得到的快感也是不同的。
像“無淚”那樣的女孩,要快樂起來,不妨可以這樣想和這樣做:
理解不快樂與痛苦。你的故事和你的眼淚,都在表達你的不快樂。不快樂,說明是痛苦的,你為何不快?因為你心里有痛,這份痛從你小時候受創后,一直沒愈合。傷口沒好,總是處于敏感多慮狀態,稍有外在影響或內在激動,就會感到疼痛(或情緒爆發)。如果要變得快樂,你需要重新理解:這份痛苦的原創,或許是早期那個不知事的小男孩,以及不懂情感養育的父母,即便他們應該負責,也只該為他們過去行為負責。而保留和守護這份痛苦的是你自己,你該為這份痛苦的“繼發創造”負責。如何讓他們為過去行為負責?仍需要你重新解讀:他們不是圣人,是容易失誤的凡人。你可以在心里罵他們千萬遍,但不可以記恨不放。他們既然是平凡人,就應該去接納他們,包括他們曾經的過失。又如何讓自己為痛苦的“繼發創造”負責?告訴自己:現在的不快與父母無關,與自己“留戀”痛苦有關。理解自己這么久以來“留戀”痛苦,原來是早期受傷害的感覺還在,相信自己能處理這份戀痛。
哀悼悲傷。快樂與否,跟你內心的選擇有關。如果你真正理解了你不快樂的原由,真正能重新解讀不快樂、快樂和痛苦,那么你可以做些新的選擇。首先,決定對你的“不快樂小女孩”告別,就是那個學前班時受傷害的小女孩,她一直埋藏在你心里。久了,你不覺得她存在,因為過去的事早已過了。但她受委屈的怨恨還在,而且始終沒得到澄清和安撫,她就像一個痛點(情結)滯留在你的無意識里,時不時擾動你,致使你在人際環境總感到孤獨,感到有忿懣和壓抑的情緒。所以,你需要對你心底那個“傷心的小女孩”告別,從心理不斷地向她告別——再見吧,你屬于我的過去!對于過去的東西,我們不能選擇要與不要,但對過去東西的態度和看法,我們能選擇修改。
然后,你可以選擇哀悼悲傷。伴隨你的主導情緒是抑郁(悲傷),而抑郁情緒是你內心有悲痛,它來源于過去,現在要快樂起來,必須掀開來于過去悲情的厚厚面紗,能夠快樂起來,意味著你能對過去的悲傷之情,真誠地哀悼。哀悼過去的不幸,是一種處理負面情緒的手段,能夠哀悼不幸,是一個人成長能力的體現。
實現需要、運用能力??鞓肥侨酥嬖跔顟B中的一種活動,所以它必須與生活相聯接。要擁有快樂,你就必須在現實中建立起你的生活目標,去發現并運用你的能力,去實現你的一個個需要(或愿望),只有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人才能感知快樂。因為快樂是人的有意義行為的附屬產物。
斯賓若莎的快樂概念,就是指人潛能(能力)的概念,他說“快樂是一個人從較小的圓滿到較大的圓滿的過度。痛苦是一個人從較大的圓滿到較小的圓滿的過度。”這很形象地說明了,不斷進步使人開心,不斷倒退使人難過。前者象征快樂者的良方,后者象征神經癥的退行行為。
快樂者,總是在行動,在做他想做和必須要做的事情;憂傷者,總是愛思考或幻想,愛思考人生為啥有那么多的煩惱?生活為什么那樣殘酷?愛幻想如果沒有過去的遺憾、沒有未來的擔憂多好啊。
憂傷者需要明白:真正的快樂,是人在獲得人之能力的體驗中所產生,是必須建立在滿足需要和實現人之能力的基礎上所產生。
“個人(人類)通過追求愉快或躲避不愉快而日復一日地生活下去?!笔前?,但只有當我們有了追求快樂的資源和資本,才能夠躲避不快樂而日復一日地快樂的活下去。
那么,追求快樂的資源是什么呢?是生活,是你的需要與生活相聯接的行為,而追求快樂的資本應該是,實現需要的能力。
不快樂的女孩,如果讓你不快樂的人是過去的“小女孩”,那么能讓你快樂起來的人應該是你現在的“大女孩”,小女孩意味著不懂事沒能力,大女孩意味著成熟和有能力。有能力,就意味有追求快樂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