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上小學后,很多家長會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提到最多的就是專注力的問題。
比如,孩子做作業不專注,寫一會兒玩一會兒,寫錯字,抄錯題;上課不專注,愛做小動作,與同學聊天等等。這樣的狀況似乎很普遍,家長也很焦慮。
通常,我都會和家長說,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一看到孩子不當行為,就說孩子不專注,這不科學,也不利于孩子成長和發展。
可以從以下三個不同層級,來區分專注力的問題:
層級一:孩子正常的表現,只是一時表現不專注。
大多數孩子上課時不專注于聽課,可能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或者內容對他來說太難啦,也可能因為什么事情而情緒不好,還有可能是不喜歡這個老師。
這些情況,并不是孩子本身有多嚴重的問題,如果家長經常說孩子不專注,孩子反而可能真的變得不專注。這是負向強化的作用。
同時,還需要認識到,孩子的大腦仍在發育和生長,孩子的專注力還有限。
層級二:孩子的不專注,可能源于家長的教養方式。
如果發現孩子真的和同齡孩子比較,在專注力上明顯弱一些。家長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得當。
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是6歲之前,自己專注地玩玩具時,認真地畫畫時,在浴室里一次次把水潑在地上,進行觀察時,雨后用腳使勁踩水,體驗感受時......我們都做了什么,叫孩子吃飯,讓孩子睡覺,叫孩子別弄臟了衣服,讓孩子快回來別感冒了......我們在做那些我們認為對的事情,而恰恰是這樣一次次地打斷,破壞了孩子專注力的內在發展機制。
而孩子上小學后,是不是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求過高,對孩子過于嚴厲,每天看著孩子寫作業,限制孩子玩耍的時間,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這樣都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甚至讓孩子厭學。
層級三:孩子持續有明顯的不當行為,需要引起家長重視。
如果孩子不僅僅是專注力弱,還伴有大量不合適的行為,嚴重影響日常學習和生活,這時可能要找訓練有素的專業醫生,對孩子進行全面評估,并對父母和老師進行訪談之后才能做出準確診斷,看孩子是不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多動癥”。
ADHD最常見的一些癥狀(摘自發展心理學):
沖動、難以忍受挫折
在完成任務、遵照指令和組織工作方面一直有困難
很難等待或保持就座
不能完成指令,或在沒有聽完指令之前就開始行動
頻繁打斷別人或說話過多
坐立不安,扭來扭去
不能觀看一個完整的電視節目
2012年9月《中國當代兒科雜志》上的一份調查顯示,深圳市小學兒童ADHD患病率為5.39%,其中7-9歲兒童患病率較高,在6%以上。
ADHD的發病原因很復雜,但通過腦核磁掃描,紅色區域表明:ADHD大腦前額葉活動不足。
-2-
做了幾年的奧數老師,
有幾類孩子讓我印像深刻。
A類:這一類小朋友,他常坐在班上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畫畫或者走神。
你說他不專注嗎?他沒有專注老師的課堂內容,但他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事情。
B類:這一類小朋友,上課了,她還在翻書包,過了一會兒,她開始晃動凳子,然后,突然發現我看著她,她一點點坐端正,望向黑板的方向。可沒多久,她又站起來,去看前面同學的書,好像發現了什么。接下來,老師帶領大家讀生字,她讀得特別認真,聲音也很大。老師讓寫字的時候,她寫了幾個字,又開始推旁邊的同學。
這種小朋友上課時小動作還真多吧。
C類:這種小朋友,特別可愛,從助教老師走進教室,坐在后面座位上開始,整節課下來,他至少回頭十次來看助教老師,對老師微笑。不回頭時,也和同桌在竊竊私語。
他對于助教老師的好奇,遠遠超過了老師講課的內容。
D類:這一類型的小朋友,他也坐在最后一排,整節課幾乎都跟著老師的節奏在聽課。讀生字時,眼睛盯著黑板,聲音洪亮,手上做著表示聲調的動作;寫字時,認真專注,寫完就坐好。
看著他,覺得學習是多么快樂美好的事情!
如果,讓家長選,一定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和D學生一樣,從一年級開始,就能在學習上表現出良好的專注力。
在我看來,A學生專注力也不錯,要改變的是讓他對課程內容產生興趣。C學生可能只是一時,對我這個助教老師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不用太過于強調他的行為。而真正需要多花一些心思引導和幫助的,應該就是第B學生,但也不能輕意就斷定為多動癥。
-3-
從心理學上來看,專注力即為注意力。
注意力:能夠將認知資源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來自心理學概念)
注意力有非常明確的特點,就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能讓我們從外界眾多的信息中,有意識的選擇某個對象,忽略其他對象。然后,在選定的對象上保持集中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全神貫注。這時,除了我們選定的對象,我們都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而心理學家Michael Posner把注意力的指向性,又細分成警覺和轉換二成層面,首先,需要靠警覺,來指向吸引注意的新事物;轉換是指,將注意從眼下事物轉到另外一件新事物上。
而對于我們通常所說孩子的專注力,更多的是指注意力集中性這個特點,如果孩子專注力差,那么他上課就容易走神,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不能“全神貫注”。如果孩子的注意力轉換的能力也強,就更容易分神,如同上面說的B學生。
而在需要時,孩子的注意轉換能力強,其實是好事。比如,孩子在上課鈴聲響起后,是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數學課和語文課的轉換時,能夠快速轉換自己的注意力,這都是有益的。
注意可以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
有意注意:自主的選擇和關注重要的信息,屏蔽干擾且抑制沖動,有預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力的努力,又叫主動注意。(來自心理學概念)
比如:看書、寫作業、上課聽講。
無意注意:不自主的關注環境中的新異刺激,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一定意志力的努力,又叫被動注意。(來自心理學概念)
比如:安靜的課堂上,突然聽到門口聲音;前面提到的C學生,對助教老師來聽課的好奇;有趣的電視節目;別人正在玩的電子游戲;靜止背景上突然出現的運動的物體。
孩子天生就有無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是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并可以培養的。
1歲左右的孩子,聽見媽媽的聲音,就會轉向媽媽,但很快又會被其他事物吸引,這是無意注意,而且注意的集中性很弱。
3歲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飯時,看到電視里有可愛的小動物出現,就會被電視畫面吸引,甚至忘記吃飯。這時,如果讓孩子不要看電視,專心吃飯,通常孩子會情緒不好,也不能專心吃飯,說明孩子的注意集中性有了發展,但還不能做到有意注意。
6歲之前,通常,孩子更多的是無意注意起作用。孩子更多地專注于新奇有趣的事物,或者自己喜歡的事物上。
6歲左右的孩子,有意注意開始更多地發揮作用,但集中性還表現得較弱。
因此,孩子上了小學,我們需要更多地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讓孩子逐漸知道學習的目的,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然而,剛上小學的孩子根本無法明白學習的目的,也沒有超強的意志力,這時,家長該怎么辦呢?
-4-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一、讓孩子喜歡學校,喜歡老師,喜歡同學,用無意注意引起興趣,逐漸開啟有意注意。
在孩子沒有去上小學之前,和孩子描繪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讓孩子對小學生活充滿好奇。 孩子到學校后,無意注意就會啟動,對學校的各種事物都懷著新鮮感。
放學回家后,多和孩子表達描述,老師對孩子的正面行為的稱贊,進一步強化正向行為,也增進孩子與老師的情感聯結。讓孩子更愿意在學校聽從指令,逐漸開啟有意注意。
另外,學校里,有自己喜歡的同學,有自己的朋友,能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減少因為情緒原因,造成上課不專注。
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學習有規律,這有助于有意注意的提高。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自我約束能力還有待提高,需要家長更多地引導與幫助。
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每天的時間安排表,比如,放學回來后,在固定的時間段內寫作業、復習和預習功課,讓孩子自己安排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給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間。而幾點吃飯,幾點上床睡覺基本生活動規律也要慢慢固定下來。當然,還要給孩子留下充足的時間去玩。
慢慢形成規律與習慣,有意注意就開始起作用啦。
因為孩子的專注力有限,所以寫作業的間隙,可以玩簡單的游戲,和孩子一起放松一下。但要提前制定好規則,玩幾分鐘,然后繼續寫作業。這也有助于孩子注意的轉換。
三、在有意注意形成的初期,控制和減少外界的刺激,降低無意注意的影響。
比如,孩子看書,寫作業時,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家長不要走來走去,不要一會兒給孩子送杯水,一會兒給孩子拿個水果,一會又去孩子房間門口偷看孩子的情況,一會兒又把電視開很大聲。可以坐在孩子旁邊,安靜地看書,營造出一同學習的氛圍。
孩子已經形成良好的有意注意后,能自主專注地完成學習任務時,這時,即使外界有一些刺激,孩子也很少受到干擾。
四、如果有必要,可以借助外部資源,幫助孩子訓練有意注意,提升專注力。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細胞在外界刺激下,細胞間會產生聯結,形成通路。在不斷地重復特定的任務時,相關的大腦細胞連接的通路就會不斷加強。
那么,如果孩子有目的的不斷重復特定的專注力任務,對應任務的專注力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會不斷地被加強,最后形成固定的通路。
這時,大腦學會了高效專注所需要的技能,并能夠把這些技能遷移到生活和學習的各項任務當中。
如果孩子上學前,我們用錯誤的方式影響了孩子無意注意的自然發展,小學階段,又沒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有意注意,那么,孩子的專注力真的被我們毀掉了。
然而,任何時候改變都不晚,只要我們愿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