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寫作?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基本上多請幾個權威學者參與討論就可以把這個升華到類似于“我是誰”或著“我為什么活著”的哲學高度上了。
余華同學曾經說過,早年他是為了世俗而寫作,后來是為了美學而寫作,現在的寫作,則是為了政治而寫作。這個回答是從當時的大環境以及歷史反思的角度出發的。我個人非常認同這句話的觀點,也誓死捍衛余華同學說這句話的權利。
但是今天我們不從這么沉重的角度出發,我們聊點輕松的。
我為什么寫作?
古有古龍寫作只為賺取幾兩酒錢,而今我呢?被逼的,這是我的第一反應。
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小學。我想所有人應該都會是這個答案吧。
從踏進學校這座象牙塔的那一刻開始,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作文作業、日記以及周記,所有學生都被推上了寫作的刑臺,即使你根本就沒有一點寫作的意愿和靈感。我想起小學時代,有一次語文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我有一個同學通篇文章除了標題外就只有六個點。老師在課堂上當堂發問為什么這篇作文只有六個點,我那個同學一臉無辜的回了一句,“老師,您昨天不是才教我們說省略號可以代表自己不想說或者沒有說完的話嗎?”
我對這位同學的敬仰感一直留存至今。
盡管這種倒逼式的方法說起來并不合理,但有時候確實會有效果。就好比家長強迫孩子小時候去學鋼琴小提琴,小孩子一開始千般不情愿萬般不喜歡的去學,后來變成千般萬般的纏著你帶著他去練琴一樣。
我就是屬于這種后知后覺類型。
我會在觀影看書之余寫影評書評甚至詩詞,我會給自己準備幾本筆記本用來寫日記(即使上面寫了諸如“1月8日,晴,今天沒什么事情干……”這類的無法直視的日記),我會冒著考試掛科的危險在考試時間已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硬是要把一篇命題作文生掰成一篇自認為有創意的小說(即使往往得分非常一般)。
但我不敢說自己熱愛寫作。
我從小到大比較明顯的興趣愛好有三個,足球,乒乓球和寫作,可是自從上了大學后,我的興趣愛好逐漸的只剩下了足球一個。我想我是熱愛足球的,我享受在綠茵場上奔跑的每一分鐘,我享受進球和助攻的快感,甚至于每次踢完球我還會不由自主的回顧剛才哪個球處理得不是很妥當。
但是對于寫作,我并沒有如此這般的投入。假使我熱愛寫作,我就不會在人生最可以肆意揮霍的大學時光停筆不前,我就不會在與朋友打賭看誰能夠先寫滿足質足量的文章出書之后,卻只能以被約稿的形式進駐朋友的新書中。
那么,我為什么寫作?
我想,應該是為了寫作時享受到的那一份孤獨感吧。
人們常將孤獨與寂寞一詞混淆,將二者都歸為貶義詞。但是在我看來,此孤獨非彼孤獨。每個人都是需要孤獨的,正如每個人都需要空氣和水一般。這種孤獨是人與自己內心精神世界獨自對話的孤獨,是可以洗盡鉛華升華自己的孤獨。
通過寫作,我能夠梳理自己的思維邏輯,從而順暢的發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寫作,我可以對話自己的內心,從而了解到那個躲在角落里的真正的自己。
我想,至少我是喜歡寫作的。
我曾想過以寫作為生,當一個作家。奈何能力毅力不足,尤其是知道了《誅仙》第五部作品千呼萬喚始出來質量卻不高的原因是作者蕭鼎因為書迷粉絲的壓力而將第五部作品的手稿焚燒致使來不及好好寫第五部作品時,更可一窺當下互聯網時代作家的生存狀態。
以愛好為生,或許能夠激發你的無限潛能,但也有可能是懸在你發髻上的一把隨時會斷裂的刀。
我不敢說我熱愛寫作,但我想我會堅持寫作。不以此為生,卻也可偏安一隅,浪漫自由。
就像我非常小的時候曾經幻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為畫家,每天抱著畫筆和畫板,尋一處山坡,面對這藍天,綠草,清風,靜靜的用心畫下那一刻。
那一刻,天與地,只剩下了自己。
簡單,卻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