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麻木的忙碌——我為什么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寫東西?
翻看了記錄,最近一篇文章在10月12日,到今天五個月多一點。
自己寫東西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求一份心安。在自己成績一般的情況下,寫了一些東西,好像證明了自己這段時間沒有無所事事,給自己了一個心安的理由——我還是在積極向上的。
而這五個月,出現(xiàn)了另一些給自己帶來心安的東西,比如兩件事。
第一件事,再次參加了演講比賽,如同大一一般,死在了復(fù)賽。雖然腳都沒踏進決賽,不過自己為這件事準備了好幾天,看上去好像鍛煉了語言能力。鍛煉語言能力對大學(xué)生的發(fā)展多么重要呀——于是給了自己心安。
第二件事,從十一月中旬開始考ACCA,這件事更令我心安了。感覺備考的每一天都活得很實在,為了考這個證書,幾乎每天需要在圖書館待到九點以后回寢,有時可能會學(xué)到十一點,臨考的時候連吃飯都在手機上刷題。對于每天都有早課的我來說,基本可以說是從早學(xué)到晚了,心里踏實得很。
看過一篇講學(xué)習(xí)方法論的文章,談到了我們很容易自己感動自己:去圖書館自習(xí)了一個下午,有近一半的時間都在玩手機,從圖書館出來的時候覺得自己相比隔壁寢室整天打游戲的同學(xué)向上極了;花四個小時刷了一套卷子,覺得簡直收獲滿滿,但其實過程中注意力根本就不集中,五分鐘就可以解出的題目花了十多分鐘。
因為看過這篇文章,我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避免以上事情的發(fā)生,但在生活中,卻真的感動了自己。
這種麻木的踏實,很容易讓一個人忘記了生活。這段時間,我沒有寫作、讀書量減少,許多很好的愛好都丟掉了。
電影《無問西東》可以很好地詮釋這件事。電影倡導(dǎo)的是:不應(yīng)該把自己置身于一種麻木的忙碌中,真正的真實是,“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TED《能讓你多出十年額外壽命的游戲》里面提到了排名前五的臨終遺言:
1.我希望我工作沒有那么賣力。
2.我希望我和我的朋友們一直保持聯(lián)系。
3.我希望我能讓自己過得更快樂些。
4.我希望我曾鼓勵過我做真正的自己。
5.我希望我能為自己的夢想而活,而不是按照別人的要求茍活。
排名前五的臨終遺言都有一個共同處:應(yīng)該做真實的自己,做快樂的事。但什么是真實?什么是快樂?
-02-麻木的歡愉——排名前五的臨終遺言
我發(fā)現(xiàn)在尋找真實的過程中有一點很難: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愛的,且這份喜愛沒有被其他因素干擾?這句話讓我用以前的經(jīng)歷來闡述。
高中演了兩次課本劇,之后覺得自己愛上了表演,因此高二下突然想走藝考路線。對此,父母持中立的態(tài)度,并表示若我最后選擇藝考,他們在經(jīng)濟上全力支持。最后我自己選擇了高考路線。
真實情況是,上大學(xué)后我只去了一次話劇社的培訓(xùn)課,就再也沒做過任何跟表演有關(guān)的事。
當初說喜歡表演,想去藝考,可能更多的是因為在想象中,藝考比高考輕松,為了逃避難的東西、枯燥的東西,而自我欺騙覺得非常喜歡表演。
有不少人說自己喜歡音樂、喜歡藝術(shù)、喜歡籃球,把大量時間花在上面,有的甚至謂之“夢想”。但到后來窘迫了、窮過了,就輕易地放棄了它們。這其實不算向生活妥協(xié),也不算失去了夢想,因為這壓根稱不上夢想,只是在當時,為自己的懶惰與貪玩找了個理由而已。
反過來,如果我一直持續(xù)這個強度考各種證書,畢業(yè)后高強度工作,如此幾十年,不用到我臨終,在我五十歲的時候,一定會后悔同樣的事情,因為我陷入了麻木的忙碌,半輩子沒有活出那份“真實”。
與之相反,當30歲的我回顧過去時,一定不會感謝二十多年來花大量時間旅行、讀小說、寫東西的自己,哪怕這些都是我的愛好。我也一定不會認為這是享受了人生,而會覺得辜負了青春,錯過了增值自己最好的時期,提前透支了快樂。
沒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真實之前,把自己置身于忙碌挺好的,但也要時常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如果有一天幸運發(fā)現(xiàn)了真實,也一定不要為了內(nèi)心的踏實,而丟掉了真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