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觀眾有沒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在日常生活關于洗漱一類的動詞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會是一個洗字?手臟了,去洗手,起床了,要洗臉,睡覺之前要洗腳,運動之后要去洗澡,衣服被油濺到了,必須抓緊去洗衣服。百搭單品——洗字,似乎和誰在一起都能夠完美的體現自己清潔的字義。
可是要知道,在漢字之中,能夠表現洗浴概念的字科不僅僅只有洗字一字而已,其他:灑 沐、浴、澡、盥、濯、漱、浣、蕩、滌、淘、沖、涮、汰等字,均有清潔干凈的字面含義,除去這一些,還有已經慢慢不再使用的其他漢字,例如:颒(沬) (huì)、湔(jiān)、洮(táo)、淅(xī)、溞(sāo)、酳(y ìn) 、渳(mǐ)等,也曾經經常出現在古文典籍之中。
上述這些詞全部歸類于洗浴概念場詞匯系統,而下文我們的統計也是基于上述舉例的所有詞在書中總共的出現次數來進行的。
那么洗字,究竟是何時搶了其他擁有同樣示意的文字的飯碗,讓別的漢字漸漸成為世界瀕危一級保護文字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漢字的發展,尤其是帶有洗浴意義漢字的發展去進行研究解釋。
一、
在解答“洗”一統江湖的局面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在漢語史的研究中,對于漢語的劃分主要分為四個時期,即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上古漢語的時間段為西漢之前,東漢至隋朝為中古漢語,唐朝至清代為近代漢語,清之后為現代漢語。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之前提到的擁有清潔干凈的漢字在各個朝代中的使用比重,才能夠知道洗字究竟是何時開始興起并逐漸取代其他擁有同樣釋義文字的。
在查詢了相關材料之后,我們發現已經有相關的先行研究了,我們將他們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發現了在“洗”字在西漢之前所著作的書籍中出現的頻率中其實并不高,以先秦時期的《詩經》《論語》《左傳》《孟子》《莊子》 《韓非子》和《呂氏春秋》為例,出現帶有洗浴意義的漢字最多的前五個字分別為:浴(26%)、沐(23%)、濯18%、洗6%、盥4%。
有一點需要注意,上古時期的漢語之中,沐浴兩個字并沒有像今天那樣進行一個連用,而是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意思,比如說浴字,就單純代表了洗澡的意思,而沐,就只有洗頭發的意思。在《說文?水部》之中對這兩個字的解釋也是如同我說的那樣。
《說文?水部》:“浴,灑身也,從水谷聲。”
《說文?水部》:“沐,濯發也,從水木聲
而濯就很簡單,那時候的古人用“濯衣垢”,來代指今天我們經常說的“洗衣服”。那時候的“洗”字,還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小嘍啰,使用頻率并沒有前面幾個字高。
直到西漢時期時,洗字的使用才漸漸多了起來,但是仍然不是洗浴意義中使用次數最多的漢字,《史記》中,出現帶有洗浴意義最多的漢字前四個分別為沐34.37%、洗23.43%、浴10.93%、滌7.81%,
直到西漢,洗字也才是洗界漢字的老二而已。這時候的沐還是指洗頭發,浴也還是指洗澡,而洗字,最多算是沐字的小跟班,他們經常以洗沐、沐洗的姿態一起出現,單獨出現的時候僅僅代表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洗腳”。
《史記?高祖本紀》中就記載了: 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
二、
那么中古漢語的洗字使用情況又如何呢?
東漢時期,在《漢書》、《論衡》、《修行本起經》和《中本起經》洗浴概念的詞匯系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前四個分別是沐33.92%、浴23.66%、洗12.05%、澡5.8%,終于,連第二都守不住,還實現了斷崖式增長,從西漢的23%掉到了12%,這個廢字。
這里我們看到了澡字第一次出現在了江湖前四的排行榜上,其實并不用詫異,中古漢語和我們現今的漢語釋義并不一樣。當今我們經常會用到洗澡,沖個涼水澡等語義,澡字發展到現代漢語,只擁有了名詞釋義,但是在東漢時期,澡字是還有動詞的含義的,比如《中本起經》中的:食已欲澡漱口無水。這里就是澡和漱組成了一個動詞,用澡漱來表示漱口的意思。
三、
唐朝到清朝的近代漢語中,洗字的表現又如何呢?
在唐代的《全唐詩》(節選)、《王梵志詩》、《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1442)、《南海寄歸內法傳》、《祖堂集》,以及在宋代文獻《歸田錄》《三朝北盟匯編》《五燈會元》和 《朱子語類》中,帶有清潔意義漢字出現頻率最高的的前兩位大佬分別是“洗”和“浴”,其中,“洗”大佬的勢力范圍足足是“浴”字勢力范圍的兩倍還多,占到了36%,而浴字只有約17.7%,
而到了唐宋時期,“洗”字也漸漸從西漢時期的單純表示“洗腳”的字義擴大了自己的領地,充分表現了自己的“渣字”本質,不僅僅是足,在唐朝,沐頭也可以說是洗頭,盥手也可以說成洗手,濯衣也可以說成洗衣,刷缽也可以說成洗缽……唐宋時期的洗字,漸漸有了其他字的含義,在這個時期,呈現出一種洗字與其他字混用的狀態。
歷經唐宋,洗字真正確立了它在洗字界中不可撼動的地位,成為了江湖扛把子,并在未來的時間中穩扎穩打一步一步侵蝕別字的領地,鞏固自己的一哥身份。
明朝,帶有清潔意義的“洗”字在明代文獻《水滸傳》《西游記》《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的洗浴概念場詞匯系統中,出現頻率高達了58.63%,到了現代,通過對《在細雨中呼喊》、《活著》、《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點正 經沒有》等73部著作于民國之后的出現的灑 沐、浴、澡、盥、濯、漱、浣、蕩、滌、淘、沖、涮、汰、颒(沬) (huì)、湔(jiān)、洮(táo)、淅(xī)、溞(sāo)、酳(y ìn) 、渳(mǐ) 等均有清潔干凈的字面含義的字出現的頻率中,洗字出現的頻率高達了76%,古代漢語中的沐頭、澡身、盥手、濯(浣)衣等詞,西漢時候各司其位,到唐宋時期的與洗字并用,再到如今的現代,統統用洗頭、洗澡、洗手、洗衣服來代替,洗字的稱霸史,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漢字界爽文。
至此,洗字完成了它稱霸江湖的偉業,至于未來還有沒有下一個帶有清潔含義的江湖字派死于洗字派之手,我們只能交給時間去檢驗了。
說不定以后我們的刷牙漱口,就全部用洗牙洗口來表示了呢。
四、
不過我最大的感觸不是洗字的興盛。
而是古人從用各種各樣的詞來表示洗這個含義,經過歷代的發展,如今的我們大部分情況下只用洗字來表示,我們的老祖宗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變得懶了起來。或許真的說明了懶惰和簡單才是人類最后的歸宿。
那么我睡覺的時候多賴幾個小時的床,也算是從另一方面遵循老祖宗的教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