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宋朝軟弱垃圾,主要還是“怒其不爭, 哀其不幸”
明明有實力打造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偏偏要偏安一隅” 不思進取,一味的退讓。
期間從北宋到南宋涌現(xiàn)出一位又一位的能征善戰(zhàn)的將帥,比如狄青、 辛棄疾、 岳飛、韓世忠等等。
一個個都愿意幫助宋朝的皇帝減少外族的威脅,卻由于趙匡胤重文抑武的國策下,讓一位位有能力的力挽狂瀾的人含恨而終。
宋朝的閃光點也很多,文化和經(jīng)濟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可以說縱觀歷史上那么多王朝也只有宋朝把經(jīng)濟玩的最明白。 經(jīng)濟事業(yè)空前繁榮,百姓日子相對過得比較富庶,如果在對待外敵態(tài)度上強硬一些,打造一個牛逼的王朝還是有希望的。
奈何宋朝太懼怕武將站起來,無時無刻的不在打壓武將的崛起,以至于演變出“靖康之恥”這種極大的恥辱。從趙構(gòu)冤殺岳飛之后,武將們徹底對宋朝的皇帝寒了心。
從宋孝宗開始一直在致力于北伐大業(yè),但是即使在給岳飛平反的情況依然無人響應(yīng)朝廷的號召愿意為宋朝江山上賣命,導致南宋從趙構(gòu)之后,南宋的皇帝個個一開始都想勵精圖治籌備戰(zhàn)事卻出現(xiàn)無將可用的情況。 從原本的有實力對抗外族,到最后無力對抗外族只能被動挨打,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
蒙古的驟然崛起下,南宋依然能堅挺到最后,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趙昺年僅八歲說出:“朕寧死也不當亡國奴!”毅然絕然讓陸秀夫背著跳入海中,十萬軍民不愿屈服于元朝跟隨著小皇帝的腳步共赴大海,讓我們看到宋朝最后的骨氣。
這一點兒上看,趙匡胤后代明顯要比趙光義后代優(yōu)秀的多,可惜積重難返,回天乏術(shù)!
說了這么多宋朝的閃光點,實在想不出西晉找不出晉朝有什么的亮點兒,一個讓漢族差點滅絕的朝代沒什么好值得可惜的,在歷史課本上對晉朝也沒有過多的記載就是簡單的一筆帶過,后面王朝其實都是不太愿意過多提及晉朝這段黑暗,從這些就能側(cè)面反應(yīng)出晉朝不止垃圾更是垃圾中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