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踐行了“快速閱讀”,讀書效率呈幾何倍增長:
過去,一年難讀5本書;
現在,工作生活之余,每天讀一本,毫無壓力。
有時會被快讀的成就感推動,瘋狂向前,有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
但是,在快速閱讀半年之后,我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一周只讀5本書。
Why?保證品質。
完整意義的學習應該是由“輸入、內化、輸出”三個環節組成的閉環。
輸入是為了輸出,遵循漏斗效應:沒有足夠的輸入,內化提純過后,輸出所剩無幾。
但是,如果只有輸入,沒有即時、高效的內化及輸出,輸入也只會變成一閃而過的塵封記憶。
而你的腦袋,也會因為不停塞東西而直至當機,淪為類似垃圾硬盤一樣的東西。
可悲的是,儲存空間還不一定有硬盤大,提取速度還不一定有硬盤快。
簡而言之,就是“硬盤還不如的東西”。
為了實現高品質的學習,推薦兩款“內化”工具:
工具一:思維導圖
被譽為21世紀最偉大的思維工具。
1)不同于傳統的目錄或樹形圖,思維導圖從結構上尊從了思維的發散性,可以從上下左右多個維度進行思考和記錄,有利發揮創造力;
2)思維導圖幫助大腦提純和記憶少量的關鍵信息-杠桿信息。不再長篇累牘的記錄和記憶,大大解放了腦力又保全了核心信息;
3)思維導圖往往輔以簡單形象的圖形圖標工具,運用當下熱門的視覺化思維幫助人們表達和記憶。
工具二:寫作
讀一本書和寫一本書,完全是不同概念、不同境界。
讀往往只需要關注書面知識點,而寫則要考慮更多:
1)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2)內容的呈現順序;
3)恰當的表達方式;
4)內容的精準及公允
如果能把讀到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寫(表達)出來,并且讓人看得懂、用得上,才算是對內容有了真正的掌握和了解。
關于知識的“輸出”,我們在以后的訓練營再做詳細分解。
所以,為什么一周只讀五本書?
你知道答案了嗎?
輕客365-創業一年記,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