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1.是什么?
? ? ? 最近比較流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強調方式,而在本段閱讀片段中,則是將這種表達進行提升。改變了機械式的三遍重復,采用“結果~理由~結論”式的重復,其實也是一個事情說了三遍。
2.為什么
? ? ? ?因為加入了因果關系的陳述,符合人理解的邏輯和記憶規律,使得我們的采取這樣的表達會有更好的強調效果,并讓對方印象深刻。
3.怎么做
? ? ? ?當我們想向對方強調某個結論或者提出要求的時候:
? ? ?首先,可以直接了當的明確告訴對方,是怎么樣的結論或者請你怎么樣去做。
? ? ?然后,在對方引發興趣,并探索為什么這樣的時候,緊接著告訴對方自己的理由。達到讓對方認同的效果。
? ? ? 最后,再次說出自己的結論或者要求,對方通常更容易接受你表達的結論或接受你的要求。
? ?
A1.
? ? ? 在過往的類似表達經驗中,我通常會采用“要求+指責+要求”的結構或者“指責+要求”的結構。比如寶貝上床前,會采用各種的拖延戰術,比如邊刷牙邊看電視,或者拖延不了就說上廁所,只要廁所門關得那么嚴實,她可以一直在廁所里偷偷看電視。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通常表達的是:小汪,怎么還不上床,你明天還能這么早起來嗎?馬上去睡。(典型的先指責,后強硬要求的模式)
? ? ?由于沒有明確表達自己的理由,對方或自己的小孩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自己沒有錯,對上床的要求會非常的不情愿。
A2.
? ? ?以后同樣面對小汪磨蹭不愿上床的情況,我可以改為:小汪,馬上就到10點了,該上床睡了。(要求)你看你們班上遲到的同學,被老師照相發在家長群里,你也是看到了的,你還愿意遲到嗎?(理由)快去睡吧!再不上床就起不來了,小懶豬。(重復要求)”小孩子對老師發到群里通報批評還是很在乎的,估計這樣表達效果會好。
? ? ?
A3.
? ? ? 除了表達給別人,其實對自己,這種“結論(是什么)~理由(為什么)~結論(怎么做)”的思考也是有效的?,F在進行的拆書練習,不正是這個思考結構嗎?并且我覺得比較有效,對拆過的片段比單純閱讀一遍,印象深刻多了。以后我也會堅持這樣的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