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秦王嬴政的生母曾經是呂不韋的寵姬,這種關系就連呂不韋成為秦國的相國后也沒有斷絕。呂不韋擔心這種關系敗露而招致禍患,于是將一名男子偽裝成宦官送給太后,這名男子就是嫪毐(lào ǎi)。
嫪毐入宮后得到太后的寵愛,并被封為長信侯,后來秦國所有的政事都由他決定,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眼前的榮華富貴并滿足不了他。就在秦王22歲這年,嬴政去雍城舉行加冠儀式,不料留守在咸陽的嫪毐叛亂,秦王嬴政立刻反攻咸陽,結果嫪毐慘敗。這就是有名的嫪毐之亂。
這件事之后,呂不韋和太后以及嫪毐之間的關系敗露,呂不韋被免去相國之位,最終自殺,而呂不韋的門客,秦以外國家的人被逐出了秦國,秦國人被流放到了蜀地。
此時秦王嬴政真正掌握了王權。開始頒布驅逐秦國以外所有外來人的“逐客令”。這時出現了一位對秦國來說非常重要的人——李斯,他因上書“逐客論”而被秦始皇重用,從此他在秦國大展拳腳。
01
李斯向秦始皇建議:“縱覽秦國歷史,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昭襄王這些讓秦國不斷強大的君王,沒有不重用其他國家有賢德的人幫助本國大業。如今秦王卻頒布逐客令驅逐他國能人賢士,這種做法就是強迫幫助他國勢力,這和把兵器獻給敵國有什么不同呢?”
李斯的說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秦王最終廢除了逐客令。李斯因此被晉升為秦國最高司法官——廷尉。
此后,李斯向秦王建言獻策,其中的很多政策都被秦王采納并實施。
秦國統一六國之后,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統治遼闊的土地?丞相王綰建議繼續沿用周朝的分封制,把土地分給皇子,由皇子來管理。廷尉李斯反對說:“周文王、周武王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兄弟、兒子以及同姓人,而這些同姓諸侯的關系卻日漸疏遠,甚至相互攻擊,導致周朝衰落。”秦始皇威懾天下,如果要使國家長治久安,李斯建議應該采用郡縣制管理天下,確保國家的富強與安寧。
除了推行郡縣制,鞏固中央集權,李斯又主持了收繳天下兵器、修明法度、制定律令等工作,統一了車軌、貨幣、文字、度量衡,還修建了馳道。消除了六國殘余勢力,使社會秩序漸漸安定下來。
李斯曾和韓非一同向荀卿學習帝王之術,拋棄儒學而信奉法家學說。而法家思想主張君主制定的法律至高無上,君主以法家統治天下,李斯通過實現郡縣制,統一貨幣、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法家思想也成為秦國的鎮國之器。
02
如果說李斯的一系列改革使秦國走向強大,那么接下來的焚書坑儒、假傳圣旨則讓他帶領秦國走向滅亡。
李斯得到秦始皇的重用后,晉升為丞相。而崇尚儒家思想的淳于越向秦始皇盛贊周朝的封建制度,他提出要想國運能夠長治久安,就需要學習古法。
這一建議對李斯非常不妙,如果秦朝恢復封建制,國家政治結構就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李斯也將失去用武之地。正是李斯看到了結局,所以李斯把矛頭指向了儒生,認為儒生惑亂百姓,無視皇帝法令,妄加議論國家頒布的法令,蔑視皇威,于是提出焚書的理由。
焚書的命令頒布后,朝廷與儒生的矛盾激化,儒生被審查后認為觸犯了秦朝的禁令,460余名儒生被活埋。這就是坑儒事件。這件事還牽扯到長子扶蘇,扶蘇當時反對焚書坑儒,于是被秦始皇以監督將軍蒙恬軍隊的名義遣送到了北方前線。
后來秦始皇進行第五次地方巡幸,突發重病。他口授璽書讓長子扶蘇回到咸陽主持喪葬,并指定皇位由扶蘇繼承。但是還沒等璽書寄出,秦始皇就駕崩了。
隨從的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和幼子胡亥重新偽造了一份立胡亥為太子,賜長子扶蘇、將軍蒙恬死罪的詔書。
在這件事中,趙高是胡亥的老師,胡亥非常信賴趙高,但是崇尚君主至上的的李斯為什么沒有遵照秦始皇的口授璽書呢?
這是因為李斯提出的焚書坑儒,對扶蘇而言,李斯是他的敵人,如果扶蘇繼位,是不會原諒他的。
李斯為了一己私利,讓胡亥當上皇帝。胡亥賜死扶蘇和戍守匈奴的蒙恬,聽信奸佞小人趙高的挑撥,相信李斯會奪取皇位,認定李斯謀反,于是李斯被腰斬。此時秦朝外無抗敵良將,內無改革能士,六國貴族勢力依然存在。秦二世還大興土木,加重徭役,人民苦不堪言,導致秦朝的苛政愈演愈烈,并走向了極端,最終秦朝在農名起義的浪潮中落下帷幕。
西嶋定生認為:自秦始皇起,秦國的政治體制就都是李斯一手立案制定的,可以說,秦帝國的每一刻歷史榮光中都閃爍著李斯的身影。而伴隨著李斯的死,秦帝國也迎來了它的歷史終結。
03
隨著秦朝的滅亡,漢朝的建立,法家思想并沒有就此消亡。武帝時期,漢帝國并不需要一味贊頌堯舜時代的儒家官僚,而是需要能夠為推行對匈奴戰爭而維持好國內治安并能夠貫徹好新財政政策的優秀實務型官僚,于是就出現了無條件服從皇命,忠實于國家法律,執法時絕不摻雜半點私情的法家官僚——酷吏。
那么,漢代的酷吏和法家思想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韓非發展法家理論之后,秦朝李斯實踐法家思想,到了漢代法家思想依然受到漢代大多數皇帝的重視,借以維護中央集權,而酷吏的出現就是維護中央集權重要的手段,所以說法家思想是漢代酷吏出現的根源。
漢代酷吏和法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但是二者又有差別。
法家的法律觀以國家政治為中心,主張尊君卑臣,崇上抑下,認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就是天下的常道,但是在平衡君與民的關系中,法家思想是絕對倒向君主一方的,法家尊君是在于注重法律建設、摒棄道德判斷,君權是被抽象化的。而漢代酷吏是以捍衛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為己任,充當君王的鷹犬,削藩除暴自然成為其主要任務。
法家思想也強調一斷于法、不避權貴,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和漢代酷吏有相通之處,但是漢代的酷吏更多的是希望通過打擊權貴、抑制豪強來提高自己的聲望,從而博得皇帝的賞識、信任和重用。
雖然法家思想強調嚴法重刑,但是還加重輕罪的刑法。到漢武帝時期,張湯擔任太中大夫時,受命于中大夫趙禹論定律令,恢復了漢初曾一度廢除的族誅法、連坐法等,并增加了見知故縱法、腹誹法等,漢代的法律由此嚴酷化。
如果李斯能夠堅守法家思想,初心不改,一以貫之,或許他的遭遇不會這么悲慘,法家思想也不會在秦二世的統治下走向極端。我們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各位書友,明日,我們將一起了解漢朝的建國史,看一看快50歲才開始爭奪天下的劉邦,是如何脫穎而出、成就帝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