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慚愧的發現,自己原來并不會讀書。
光愧疚不頂用,最有效的做法是趕快學著閱讀。
讀了許多人關于讀書的文章,很受啟發,但具體操作上還是不得要領。
有朋友介紹了一本經典讀書指導著作,百度了一下,覺得確實不錯,關鍵是對我這樣目的明確希望得到指點之心非常強烈的人來說,真有恰逢及時雨的感覺。
于是果斷買來,真正認真讀了下去。
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爾斯·范多倫
翻譯: 郝明義? 朱衣
內容結構: 全書分四篇二十一章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包括五章內容: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閱讀的層次,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 分析閱讀,包括七章內容: 一本書的分類,透視一本書,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判斷作者的主旨,公正地評判一本書,贊同或反對作者,輔助閱讀。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包括七章內容: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如何閱讀想象文學,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如何閱讀歷史書,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如何閱讀哲學書,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第四篇? 閱讀的最終目標,包括兩章內容: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書的正文后面附錄了作者建議閱讀的書單和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今天是拿到書的第一天,我細讀了序言和目錄,大致翻閱了全本書,了解了書的整體框架。
這本書第一版是在1940年出出版的,當時立刻成為暢銷書,高踞全美暢銷書榜首。接著繼續廣泛印刷發行,被翻譯成多個國家的語言。
30年后,兩位作者又經過重新改寫編排成了今天看到的版本。
書中有針對性的解決了閱讀的兩件事情。即閱讀不同書籍提出不同速度的閱讀法,指導閱讀的四個層次。
粗略瀏覽這本書之后,我確信它正是我需要的而且是我愿意讀下去的,相信它對我今后的閱讀會有一定的幫助,所以我繼續讀了下去。
截至到此刻,我讀完了第一篇內容,在此做些摘記。
關于閱讀對象
這本書是為以增進自己理解能力為目的的人而寫的,是為那些今天仍然習慣于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而寫的。
這樣的人才能進行主動的閱讀,越主動的進行閱讀,所達到的效果才會越好,這樣主動的閱讀才能掌握閱讀的更多技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于閱讀的目標
閱讀的目標有兩種,一種是為獲得資訊而讀,一種是為求得理解而讀。
我們自己在閱讀報紙雜志,其他東西時憑我們的閱讀技巧與聰明才智,一下子就能融會貫通了的,這是為獲得資訊而讀,它的特點是只增加資訊,不能增進理解力。
一個人試著讀某樣他一開始并不怎么了解的東西,這是為求得理解而讀,這是一個憑借著頭腦運作,除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求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這樣的閱讀能夠增加理解力。
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習,這種學習分為指導型學習和自我發現型學習。我們在學校所受的教育都屬于指導型學習,是有老師出席的一種學習。自我發現型學習,是一種經由研究調查或在無人指導狀態下,自己深思熟慮的一種學習過程,老師是缺席的。這兩種學習無疑都存在思考,但是后一種學習中的思考,能多一些。在自我發展型學習中除了運用了思考之外,還同時調動了我們的感覺和想象力。
閱讀的四個層次
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性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本書第一篇只講了基礎閱讀和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在后邊各有一篇詳細說明。
一,基礎閱讀?
分為四個階段,即學前教育幼稚園階段,一年級學生學習經驗階段,四年級讀寫能力階段,八,九年級或十年級讀寫能力階段。
依次類推,學生進入高中的時候,應該是培養分析閱讀能力的階段,到大學的時候,就該是培養主題教育的階段!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的基礎教育階段,并沒有完成該完成的任務,所以許多高校開展了矯正閱讀及速讀,有效閱讀和精讀課,用以克服初級教育的失敗造成的深度閱讀的困難。
因此作者認為閱讀的當務之急,必須從最低層次的最大公約數的閱讀做起,培養真正有能力的閱讀者,真正認知“有能力”的含義。
二,檢視閱讀
分為有系統的略讀和粗淺的閱讀。
當你在時間有限或者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時,采用有系統的略讀這種方式無疑是首選。
這種閱讀的過程如下:1,先看書名頁,如果這本書有序,還要先看序,2,研究目錄頁,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4,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如果有的話。5,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一兩段,有時候連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另一種是粗淺的閱讀,它的規則是,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關于閱讀的速度
閱讀的速度一般來講,粗略閱讀要比以前讀得快一些。但是,也不是一味的快,要根據讀物的性質與復雜程度來決定一本書到底該慢還是該快,不同的書采用不同的速度來讀。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首先要有目標。
有目標,就能保持清醒,閱讀會更加主動,因而更加努力,努力就有回饋。
其次,閱讀每一本書時時提出四個基本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2,作者細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當然,僅僅提出問題還不夠,還應當根據閱讀結合自己的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
關于做筆記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于你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做筆記。
在書上做筆記的方法
這個在基礎閱讀中應該都會用了,就是利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在書上畫出重點,做上記號,寫上自己閱讀到某處產生的共鳴,引發的聯想,產生的疑問等等。
三種做筆記的方式:結構筆記,概念筆記和辯證筆記。
檢視閱讀中主要運用的是結構筆記,即提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
第二個問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么?
第三個問題,作者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的?
概念筆記主要在分析閱讀時運用。
辯證筆記,是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當屬于主題閱讀時常用的方法。
培養閱讀的習慣
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靠的是不斷的運作練習,所謂熟能生巧。每個人閱讀的習慣各有不同,要善于發現自己閱讀的規律,比如時間段,閱讀的興趣等等。
只要用心發現,結合本書中講的許多規則,反復練習實踐,找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然后堅持下去,成為自己每天都能做到做好的閱讀習慣。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 第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