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讀到這本書不是因為我覺得它有多有名,只是無意中翻到了這本書。
我看他封面上的評價,被稱為2014年感動全球萬千讀者的陽光治愈小說。我看完之后,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寫這本書的人真有才,里面出現過太多我不曾聽過看過的書和作者。另外,我覺得有些對讀書方面的觀點和我很相似。因為我能力不夠,所以前不能很好的描述清楚我自己的想法,現在我想借用書里面的原話來表達我對書的看法。
這篇文章沒有什么意義,只是為了紀念一下我看這本書的感想和一些對我感觸很深的話,因為我想不出有什么別的地方給把他們完整的記下來。所以這篇文章可能大多數都是來自于島上書店的原話,請不要介意。
“我和你說說我不喜歡什么好嗎?我不喜歡后現代主義、后世界末日的背景、已亡故的講述這以及魔幻現實主義。對那些按說是機巧形式的設置、多種字體、在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出現照片——根本說來,任何一種花招,我都幾乎沒有共鳴。我覺得關于大屠殺或者世界上任何一種大悲劇的虛構文學作品都令人反感,拜托,這些只能用非虛構寫法。我不喜歡按偵探或者幻想文學的路子來寫類型小說。文學就是文學,類型小說就是類型小說,混搭很少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我不喜歡童書,特別是有寫到孤兒的,我也不想讓我的書架上有很多給青少年讀者看的書。我不喜歡任何超過四百頁或者低于一百五十頁的書。我厭惡真人秀明星請人捉刀的小說、名人的圖文書、體壇人物的回憶錄、搭電影順風車的版本、新奇玩意以及——我想這不用說——關于吸血鬼的書。我幾乎從不進處女做、雞仔文學、詩集和翻譯作品。我也寧愿不進系列書,可是錢包的需要讓我不得不進。至于你,你不用跟我說什么“下一部暢銷系列書”。等它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再來和我講也不遲。最重要的是,羅曼女士,我覺得一個小老頭兒的薄薄的一本回憶錄,寫他老婆死于癌癥,這樣的書覺對讓人難以忍受。不論銷售代表聲稱寫的有多好,也不管你向我保證母親節那天我能買出多少本。”
我對這段話很是認同,大多數情況下,我不喜歡看的類型就是這些。
“我成為一名父親之后才讀到這個短篇。所以我無法說在遇到瑪雅之前我會不會同樣喜歡它。我這輩子經歷過一些階段,那些時期我會更有心情讀短篇小說。其中一個階段剛好也是蹣跚學步的時候——我哪有時間讀長篇小說呢,我的小女孩?”
果然每個時間段所喜歡看的書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時間看同一本書感受也會不一樣。
“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為已經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
“不過我選擇新書只是自己看的話,我最喜歡的角色是這樣的,遙遠地方的一個女人,在印度,或者曼谷。有時,她離開自己的丈夫。有時她從未嫁人。因為她睿智的知道婚姻生活不會適合她。我喜歡看到她有好幾個情人,喜歡看到她帶著帽子不讓陽光曬到她白皙的肌膚,喜歡她去旅行和冒險,希喜歡看到對于旅館、貼著標簽的行李箱、食物、衣服和珠寶的描寫。有點浪漫的因素,但又不過分。故事的背景是在過去,沒有手機,沒有社交網絡,根本沒有互聯網。理想的背景是20世紀20年代或者40年代。也許當時正在打仗,但那只是背景。沒有流血,有點性愛,但并不過與繪形繪色。沒有孩子,我覺得孩子經常會破壞一個故事。結尾可以是快樂或者悲傷的,我不再有所謂了,只要合情合理的。她可以安定下來,也許可以做點小生意,要么她可以投海自盡。”
我想這是我理想的生活狀態。如果要說說我想看的書,我想我應該會比較喜歡看以男性為主角,他也許會有不幸的童年,也許他腦子里都是異于常人的想法,他可以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他過這孤獨并且自由的生活。故事里面絕對不要性愛,不要有孩子也不要有愛人。
“我就像是個在約會階段待了太久的女孩。我已經有過太多次的失望,得到過太多次“非你莫屬”這樣的允諾。但從來都不是。”
“一個人無法自成孤島,要么至少,一個人無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島。”
我的生活就像一座孤島,明知這種生活不是理想的生活,我卻沒有決心去改變。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最后阿米莉婭在離職的時候所寫下的筆記:“老板:伊斯梅·帕里什(以前的學校教師)和尼可拉斯·蘭比亞斯(以前是警長),蘭比亞斯是個了不起的銷售,特別是在犯罪小說和青少年小說方面。帕里什,她以前負責學校里的戲劇樂部,可以指望她舉辦一流的作者活動。這家書店里有個咖啡角,一個舞臺,網上的銷售表現也不錯。所有這些,都建立在A.J費克里所打下的基礎上,這位前老板的品味傾向于文學類。這家書店仍然有很多文學小說,但是他們不會進賣不動的書。我全心全意地愛著小島書店。我不相信有上帝,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是這家書店對我來說,是最接近我這輩子所知道的教堂的地方。這是個神圣的地方,有了這樣的書店,我可以這樣的有把握說,圖書銷售業績還會持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阿米莉婭·洛曼"
她曾在這家書店擁有過最幸福的生活,這里有與她志趣相投并且愛他丈夫,有乖巧的女兒,有一家溫馨并且藏書豐富的書店,但是現在她卻必須要與這種生活告別了。就像我要離開我待了十幾年的家,離開住過好幾年的學校宿舍,當我收拾行囊準備離開的時候,發現曾經被東西堆的滿滿當當的宿舍原來有這么大的空間,曾經這件宿舍擠滿了人,曾經這里充滿歡聲笑語,現在只留下幾個空空的床鋪和沒有打掃的地板,心中無由的升起一絲落寞。
看的時候很感動,可是過兩天再看卻覺得這就是一段很平常的話。
我最開始看這本書,我以為它的發展,就像我之前看過的月亮與六便士,洛麗塔之類的。阿米莉婭一定是個不甘平庸并且虛榮的女人,她一直在生職場中想要往上爬,并且愿意為之付出一切。我以為書店老板本來應該自暴自棄,渾渾噩噩的活到他死去的那一天。在我看過的名著中可能應該會對這本書印象最深刻了,不是因為它里面的故事情節,單純只是因為這本書里面包含太多我沒有聽過的文學作品,同時,我也沒有猜到下下一刻的情節回事什么樣子。我以前看的書中,要不就是早早的知道了結局,要不就是由于我看了多年書的經驗已經完全猜到了過程的發展,但這本書不是。
我以為A.J不會接受瑪雅留著他的生活中;我以為瑪雅長大以后一定是個怪戾的女孩;我沒有想過阿米莉婭會答應A.J的求婚,我沒有想過阿米莉婭和A·J居然在婚后過著幸福的生活。我沒有想過在A·J知道自己得了癌癥的時候會考慮他的妻女未來生活;我沒有想過阿米莉婭在知道A·J得了癌癥的時候還能不離不棄;我也沒有想過伊斯梅會接受警察的求婚;我沒有想過島上書店會一直留存下來;我沒想過最后居然是伊斯梅延續了島上書店。
小說的最后一段話,我也莫名其妙的覺得它說的很有道理。
“我們不全是長篇小說,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們成為一部人生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