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學習《陸澄錄》。讀了三節,感覺陸澄的習慣除了記錄向老師求教時的對話,還會記錄老師單獨的語錄。因此我也還是用笨辦法,一字一句地啃。
先把陽明先生對陸澄請教的幾個名詞的解答摘錄下來。1.主一:一心專注于天理之上。2.立志: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這里陽明先生一再強調天理。也就是提醒修煉者要抓住正道、天理不放,不可偏離,才能修成正果。
第一節所錄陽明先生關于“因病投藥”的語錄,類似以夷制夷之法。尤其是“感到懶得讀書,就應該去讀書”的話,直白有理,頗有小藥治大病之功效。
交友之道,互相謙讓就互相受益;互相看不起,就會互損。這讓我想起領導常講的一句話:互相補臺,好戲連臺;互相拆臺,一起垮臺。
從陽明先生批評孟源自以為是、貪圖虛名的毛病這件事上,讓我們看到了先生誨人不倦一面的同時,也對如何克服自身缺點有所心得。即,對待自身存在的缺點、毛病,絕不可姑息,必須下定決心拔除,不然它在那里,會影響好的優點的養成,自然對修身產生阻礙和負面影響。
對于后人在傳承正當學問時可能妄自揣度、添枝加葉,以致混淆視聽、擾亂正道的問題,陽明先生指出,圣人的心就像明鏡,映照事物的根本,因其心明澈,所以會隨感應變,反映當時具體時代的事物和規律。所以求學者首先也要練就使心明澈的功夫,才能照見時事,隨事物的變化而隨機應變。不可照抄照搬,更不可肆意編造。同時,義理無窮無盡,學無止境,因而求學者不能淺嘗輒止、輕易滿足。
對于需不需要入靜修養,陽明先生的觀點是:人要在具體事情上磨煉克己的功夫,不管靜還是動都要能入定。
關于“下學”與“上達”的論述,我認為與前文中關于初學者的指導相通。即,求學者只管從看得見、聽得到的具體事物入手用功,用心做事,不斷修煉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自然會達到“枝繁葉茂”的“上達”狀態和結果。而不是空想或刻意追求“上達”。
第三節,先生再次講解了“惟精”與“惟一”的關系。它們和“博文”與“約禮”、“格物致知”與“誠意”、“道問學”與“尊德性”、“明善”與“誠身”一樣,也都是知行合一的,只不過前者是后者的功夫,是入手之處;后者則是前者的功成狀態。
陸澄問先生的兩個問題,也是我存問的。一個是“知識沒長進該怎么辦?”先生語重心長,告誡學者求學應該有個根柢,把持根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重要的便是逐漸涵養修煉了,不可空想,不能急于求成,必須循序漸進,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第二個問題是“讀不懂書該怎么辦?”(這正是我目前經常遇到的現實問題)先生諄諄教導,讀不懂往往是只在文字表面意義上鉆牛角尖。解決這一問題的要點在于要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用心學習。不明白或行不通的,都要返回到自己心中來體悟,心明則道清。“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即理。
至此,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