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一直是個讓人困擾的問題,而《給人好印象的秘訣》這本書詳細分析了人們相互觀察的步驟和方式,闡述了我們應該采取的應對方法。掌握了這些知識,你就能了解別人觀察你的角度,引導別人對你產生積極的看法。
它主要為我們解釋了兩大塊內容。一、主觀感受的形成機制和步驟;其次,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三個關鍵點:信任鏡、自我鏡和力量鏡。知道了這三個鏡頭是如何工作的,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控制自己的溝通語言和社交態度,讓別人對我們形成積極的觀察印象。
在社會生活中,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不僅關系到你能否得到愛情、升職加薪,還關系到你每天的心情和生活中的自我評價。但很多時候,理想和現實往往是有差距的。我們每天都很努力的表現自己的努力和真誠,結果卻不一定得到別人的支持和信任,有時甚至會產生誤解。有意思的是,很多名人對這個問題也有憂慮。
例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總統競選期間與對手羅姆尼舉行了一場電視辯論。奧巴馬的競選團隊專門為他設計了一套冷靜、果斷、具有總統形象的套路,但當他結束第一輪電視辯論時,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民意調查的結果卻出乎意料:67%的觀眾當時認為羅姆尼會贏,因為他們覺得奧巴馬顯得軟弱、害羞,缺乏反駁羅姆尼在臺上攻擊的能力。這個結果讓奧巴馬郁悶了很久。奧巴馬不是號稱“天才演說家”嗎?這么重要的全國辯論直播,怎么會給觀眾留下不好的印象?
別人看我們的方式其實和我們看自己的方式很不一樣。有時候印象不好是因為個人失誤,但更多時候是因為別人看你的方式不理智。也就是說,每個人在觀察別人的時候都會有偏見和誤解,這些都會扭曲你的印象。
一、人與人之間主觀感受的形成機制
無論你是新朋友,新同事,還是潛在客戶,還是未來的老板,第一次見面,都會對一些步驟印象深刻。
首先,他們會根據你的外貌、肢體動作、言語、狀態等所透露的信息,無意識地、自動地對你形成初步印象。這個階段在觀察者的直覺、常識、個人經驗、假設和偏見中起主導作用。觀察者不會去分析影響你行為的各種因素,所以往往會產生一種有偏見、不準確的印象。
你可能會問,這種最初的印象就這么固定嗎?當然不是。人們在形成初步印象后,會逐漸糾正之前的認知偏差。在這個過程中,觀察者通常會發現自己原來對你的判斷可能不恰當或不完整,需要做出修正才能更準確地認識你,于是啟動了修正機制。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分析影響你行為的環境和背景,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所以,如果觀察者沒有強烈的動機去這么做,他是不會主動進入這一步的。
在現實生活中,人是“認知的吝嗇鬼”。也就是說,為了保存自己的認知能量,人們往往只會去想自己覺得有必要的事情,而不會去多想。所以人們在觀察你的時候,其實是在保持注意力,經常使用思維的捷徑,比如各種偏見和假設。如果沒有動力去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大部分的觀察都會止于前一步。
人與人之間主觀印象的形成,通常會經歷的一系列步驟。首先是偏見和誤解,其次是糾正偏見和誤解。后一步不會自動發生,費時費力,但形成了更準確的印象。每個人都是“認知守財奴”,所以要想給人留下好印象,就要想辦法激勵發起者的整改機制。
二、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關鍵技巧有三個,即所謂的信任鏡、自我鏡和力量鏡。
了解了人的主觀感受的形成機制之后,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呢?這就要用到所謂信任鏡頭、自我鏡頭和力量鏡頭。
先說第一個,所謂的信任鏡頭是如何影響別人對你的觀察的,你該如何應對。筆者認為,所謂信任鏡片,其實指的是別人對你的聯想。首先要確定自己是否值得信任,是否會對自己的人際關系、事業、個人幸福安寧等構成威脅。觀察者會下意識地從你的言行中迅速揣摩出兩個問題:你是敵人還是朋友?你的意圖是什么?比如你看到你的新同事,你會忍不住想:他會和我在工作上競爭嗎?面對隔壁的新鄰居,你會想:他們友好嗎?
觀察者最終靠什么得到答案?別人對你的看法,90%取決于你的溫暖和能力。如果你看起來友好、忠誠或富有同情心,他會認為你有良好的意圖。如果你認為你有計劃,你的聰明和智慧將被視為你可以實施敵對行動的證據。所以,學會表達溫暖和展現能力,給別人留下一個“盟友”的印象是很重要的。
那具體怎么做呢?
人們需要“你在專心聽他們說話”的感覺。保持眼神交流,點頭微笑是三個重要的指標。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以為自己表現出了這些行為,其實你比你想象的更難理解。
除了用心傾聽,表現出同理心也很重要。這里的關鍵是換位思考,盡量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比如你們共同的愛好、經歷、群體等等。心理學家提出了一種特效方法,叫做“不必要的道歉”,就是把“對不起”這句話當成對別人困難的感同身受,而不是真的做錯了。另外,你首先要愿意相信別人。比如和他分享你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你犯過的錯誤,學會示弱而不是逞強。這樣,觀察者一般不會消極地看待你,而可能會把你當成親密的朋友。
除了專注,表現出同理心,先信任別人提高溫暖值,還能怎么展現自己的能力?比如展示自己的意志力,具體來說就是能夠抵抗各種誘惑和利益。如果一個人表現出諸如吸煙、暴飲暴食、沖動消費、懶惰、遲到、高度情緒化等行為。,會被認為他缺乏自制力,信任感受損。這也是政客欺騙配偶或明星出軌,損失慘重的原因。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改掉壞習慣。
比如你謙虛,別人會正面看你。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謙虛,別人在評價你的真實能力時會把估值再提高20%到30%,而吹噓則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另外,一些看起來很有力的手勢也很有效。例如,房間里最自信和最有力量的人往往是那些動作最舒展和放松的人。他們經常雙腿分開,身體前傾,張開雙臂,甚至把腳放在會議桌上,雙手放在腦后等等。無能為力的人傾向于收縮身體,塌肩,并攏雙腿,雙手放在膝蓋上。這些動作都是下意識的手勢,別人也會把這些手勢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通過恰當地擺出強大的姿態,巧妙地向觀察者揭示你的能力,是一個極好的方法。
另外,可以多強調自己的潛力。與那些已經表現良好的人相比,人們更喜歡具有杰出潛力的人。當人腦遇到不確定性時,會下意識地關注更多的信息,給予更多的思考。所以關注未來而不是過去,會更好的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上面說觀察者會用所謂的信任鏡來判斷你是否值得信任。表達和展示的能力可以給別人留下有價值的盟友印象。具體來說,用心傾聽、表現出同理心、首先信任他人是提高溫暖值的方法;展示你的意志力,謙虛,擺出一個強有力的姿勢,強調你的潛力,這些都可以展示你的能力。
所謂自我鏡,主要作用是保護和增強觀察者的自尊心,使觀察者在觀察其他人和事物時,感覺自己更加出眾。由于自我透鏡的作用,大多數人對自己保持著普遍積極的看法,具有相對較高的自尊。
比如,人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更有魅力、更優秀;相信好事更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壞事更容易發生在別人身上;把成功歸因于自己,把失敗歸因于環境因素、他人的阻礙或運氣不好等。想想吧。司機會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和安全意識比別人強嗎?成績不好的同學會抱怨考題太難嗎?心理學家也將這種現象稱為“虛幻的樂觀”。自鏡頭是如何扭曲觀察的?
自尊的本質來源于比較。觀察者在相互比較時,會看別人的能力和成就,以及與自己的相關性。如果這種相關性很高,那么對觀察者來說就是高度威脅。為了維護我比你更好的自尊,他將不得不與你保持更大的距離,或者不理你;如果低,威脅就會解除,他會更準確地看到你。比如一個廚師的成功不會影響一個運動員,但是一個網球運動員的成功很可能會對另一個網球運動員造成威脅。
所以,如果觀察者可以選擇自己的比較對象,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一定會選擇周圍在相關成就或能力上不如自己的人,比如工作環境不如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朋友。心理學家稱這種行為為“向下社會比較”,目的是讓自己感覺良好。如果觀察者無法選擇比較對象,但比較結果其實就在眼前,結果又不是自己喜歡的,怎么辦?
比如觀察者會選擇一些自己占優勢的內容進行向下比較。等你升職了,他會想:哎呀,這個男人太忙了,一點生活質量都沒有。還有,觀察者可以選擇把你作為“我們”的一員,分享你的勝利,比如學生成績好,家長曝光。通過研究,筆者發現觀察者通常更偏好自己的團隊,對自己群體的成員更有同理心,交往更密切。所以,如果觀察者把你當成了“我們”中的一員,那么你就不會受到歧視,反而會成為這種偏見的受益者。
除了以上,還有一個策略就是和你成功的內容劃清界限,降低你們之間的相關性。為了做到這一點,觀察者會確認你在某個領域的成就對他來說并不重要。比如,一個漂亮的女求職者對同一個女求職者是威脅,但對男面試官不是。這個策略在親戚朋友中很明顯。比如很多家庭的兄弟姐妹從事不同的行業,他們的成就不太可能被直接比較。有時候,它們會成為發光的機會。
如果觀察者不能降低這種相關性,他就會采取回避措施來削弱親密度。在這方面,一個樂隊或娛樂團體的成員經常互相比較,誰的貢獻更大,誰更有才華,以保持自尊。這種情況在朋友同事中也很常見。比如兩個人感情很好,但是隨著其中一個人的成功,雙方會越來越疏遠。
這就是觀察者如何使用自我鏡來減輕威脅。那你是怎么處理的呢?你需要評估你是否會對觀察者構成威脅。如果這種威脅已經成立,那么你可以期待觀察者的自我鏡頭會起作用。這時候你要謙虛,有意做一些事情,減少你對觀察者自尊心的威脅。比如,通過透露自己過去或現在的困難,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是讓他降低戒備心的好方法。
比如肯定對方,讓對方覺得自己能干,覺得自己重要。你可以公開表揚或贊美,也可以通過提問來表達你的肯定。比如你可以問對方:你最自豪的是什么?你堅持什么價值觀?你的目標是什么?你對未來的期望是什么?等一下。專注于他最擅長的事情,增強他的自信心。
人的內心有一種隱藏的必然,叫做“自我確認”。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贊美對觀察者來說是不值得的,他反而會不舒服。所以你的贊一定是真實的,有直接證據的。
自尊來自于比較,所以你要謙虛,降低觀察者的警惕性。我們應該肯定其他觀察者的才能和重要性,盡力找到共同點,創造“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的感覺。
現在來說說最后一個所謂的力量鏡是如何影響觀察印象的形成的,應該如何應對。所謂的力量鏡,去評價和觀察一個相對有權力的人,對他是有益的還是有用的?這里的“權力”是一個中性詞,指的是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一方,實際上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兩個好朋友A和B,如果A想向B借錢,因為B可以決定是否借錢給A,所以說B此刻擁有支配A的權力。
這種力量是動態變化的。在某個時間段,某個特殊場合,有些人比你更有力量,但在其他場合,這種力量感就會消失。例如,只有當你想繼續工作時,你的老板才有權力控制你。如果你決定辭職,他的權力就會消失。如果你的老板真的想讓你留下,你就會成為一個有力的一方,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
在通過力量鏡觀察的過程中,有幾個因素在起作用:如前所述,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認知守財奴”,在觀察對方時保持著自己的能量。因為有權勢的人不依賴你,他們往往下意識地走捷徑,為了用最小的精力觀察你,使用各種偏見、刻板印象和假設。那么,厲害的人觀察別人準確嗎?作者發現,只有當一個強大的人發現關注你會幫助他達到目的,他才能準確地觀察你——所以這個時候,你的“有用性”是最關鍵的。
如果你現在面對的是你的老板,為了有效地顯示你的有用性,你的第一步應該是盡力去了解老板的要求和需求是什么,他目前面臨的障礙是什么,他需要什么樣的工作成果,你能提供什么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第二步,提前預測你老板的需求,提前做好準備,第一時間與對方需求無縫鏈接。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引起老板的注意。
這并不是要你去討好對方——這種小聰明也許能滿足上司一時的虛榮心,但最終會讓你成為大家共同鄙視的對象,你的上司最終肯定不會對你有好印象——在這里,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工作中真正幫助他,成就他,幫助他實現事業目標。只有這樣,你們才能互相幫助。只有互利共贏,老板對你的看法一定會越來越好。
總結一下,首先我們說印象通常要經過一些步驟。首先是偏見和誤解,其次是糾正偏見和誤解。后一步不會自動發生,費時費力,但形成了更準確的印象。因為每個人都是認知上的守財奴,所以要想留下好印象,就要想方設法激發發起者的糾正機制。
其次,我們談到了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要特別注意的三個鏡片,即信任鏡、自我鏡和力量鏡。這三個鏡頭就是對方觀察你時會用到的方法。
比如觀察者會用信任的鏡頭來確認你是否值得信任。那么表達溫暖,展現能力,就能給別人留下有價值的盟友印象。用心傾聽,表現出同理心,愿意先信任別人,也是提高溫暖值的方法;表現出意志力和適當的謙虛可以顯示你的能力。
用自我鏡來維持和提高自尊。自尊來自于比較,所以要降低觀察者的戒心,肯定觀察者的天賦和重要性,尋求共性,滿足對方的自尊需求。
最后,相對強勢的觀察者會用力量鏡來評估你是否真的對他有用。對于這種觀察者,你必須預測到對方的需求,展現出自己的真實價值。讓對方真正感受到你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合作者,能夠幫助大家實現互利共贏,那么對方對你的看法就會積極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