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買房時的我,思想總不穩定,有時想隨主流,有時想獨樹一職
昨日一同事,跟我吐槽,說周圍的同事都買了房,自己也好想買,看那高昂的房價,再看看自己所剩無幾的存款,很想各處借款,她說她想了很久,在網上不斷的看房子,工作沒做,飯也沒吃,看啊看,還是買不起。
我突然憶起幼時的好友,畢業后他一直呆在一家公司,偶然一次遇到聊起了彼此,今年31了的他,狂遭父母催婚,而他至今沒有談過一次戀愛,親戚朋友給他各種相親介紹,每每不了了知,有房有穩定的工作的他還是被女孩子們挑剔,他不善語言,不善打理自己,不會花錢不會玩。工資固定的他,供著高額的房貸,父母年過半旬依然為他結婚裝房辛苦的日夜操勞,他說自己很迷茫很無耐。
穩定的工資,生活的重任,讓我們連改變現狀的勇氣都變得很低。
你沒有想換工作嗎?他說:最開始的時候想,買了房后不敢換。有了房子讓我踏實,沒房子多么沒有安全感,他笑了笑
我沉默了,他的話些許幾分道理,背后隱藏的不安,沒有房子的我們感同身受,也許房子就是安全感的代名詞!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我們都需要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吧!
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錢買房,靠借,講真,還是有它的隱患存在的。
首先買房子很有可能會套住我們一輩子,因為還房貸,不敢有自己的喜好,因為還房貸,不敢換工作,因為還房貸,壓縮了生活品質,當然也有因為壓力更有動力,買房讓我們變得更優秀更努力
我身邊有些已婚的朋友們,她們年輕早早借錢買了房,生活的重壓和無奈,不多言。在一家私企整整工作了10年,現世安穩很好,只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少看了太多的風景,我們少嘗試了太多職業,也少了對異地它鄉的感觸,本以為,等我們輕松了再嘗試,誅不知,年齡的變化使我們看風景的感覺也變了。
我們懷念年少輕狂的自己,為何不談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我們還少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工作10年光陰,工資穩定,生活重復,我們不經易就被“體制化”了,也許,有太多的也許,也許我有做商人的潛質,也許我有作畫的天資…這些機會都被扼殺在了體質化中,活成了多數人一樣的面孔。
另外我們對社會的變化和敏感度降低,我們以為我們了解的已經是全部
我們擁抱自己和世界的時間真的不夠,我們要工作還房貸,還房貸
我喜歡高曉松的那句話:如果你的錢只能拿來買房或旅行,我選后者
當我們無錢買房,拿著固定工資時,借錢買房需謹慎,畢竟生活不只有房子,愿我們多提升技能,改變自己,勇往直前,實現夢想時,笑語歡言。當然高薪有錢的自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