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協作變得越發重要,然而由于國際外交環境和文化、宗教等等的差異,在交流中往往難免分歧和爭端。要想解決爭端,就要培養留學生,然后借助這些“話筒”,“以筒傳聲”,向世界傳遞中國故事,增加各國人民對中國的親善情緒和信任。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國際社會接軌,我國對留學生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也在注重培養中外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如何讓外國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如何能“加工”見解,讓留學生家鄉人民了解中國等等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現在本文的研究點就在于研究在跨文化背景下,中外大學生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中國故事,留學生,親善情緒,跨文化背景
1研究背景
中國一直懷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向世界傳遞“和平與發展”的聲音,并通過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現著“中國智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推進“可持續發展”等等。除此之外,我國也在幫助其他國家建設基礎設施,幫助他國人民走出貧困,比如“一帶一路”建設中,有上百億美元被中國政府和企業家投入到沿線國家的建設中。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經濟水平差異和歐美的重重輿論攻擊下,外國民眾往往存在消息滯后、看法片面等問題,甚至存在敵對情緒。這些都不利于我國和其他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為了打破歐美國家的輿論攻擊,為了獲得他國人民的支持與信賴,我國重視留學生教育市場的發展,培養留學生對中國的親善情緒和“全球勝任力”【1】。
1.1時局困境
從2019年爆發的疫情依然肆虐全球,在此背景下,“逆全球化”“民粹主義”的思潮不斷發酵,人民和政府、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增加,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提高,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價值沖突日益加劇。此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話語也在試圖污蔑中國,有意挑起國家之間的爭端和敵意。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和平與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的中國愿景、促進各國民民相通非常重要。
1.2傳播困境
“西強中弱“的傳播格局依然沒變,CNN等歐美媒體依然長期給中國扣上各種污名。由于意識形態差異和文化偏見,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的情況屢見不鮮。并且CNN等西方媒體發展時間長,已經在其他國家人占據重要部分,對外國人可信度更高。因此中國要借助留學生群體,“借筒傳聲”、培養意見領袖等,讓留學生加工中國故事,尋找中國和外國民眾的利益切入點、興趣共同點,然后傳遞給本國的人際網絡,從而讓“中國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中國故事”的傳播能力【2】。通過培養留學生市場【3】,實現中國故事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從而為中國增加更多支持,增加發展過程中的朋友和伙伴。
1.3信息困境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展已經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海外民眾信息滯后,而且受西方媒體和其他民間言論影響較大,因此會對中國產生誤解。一開始中國注重官方話語,缺少民間話語,通常會在市中心的商場上租牌子播放官方視頻,但是這么做脫離了群眾,難以與民眾建立情感上的連接。并且過去太注重對精英思想的影響,沒有注意到處于利益和立場的不同,民間思想是容易被影響的,而精英思想是難以改變的。
2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2.1誰來講——主體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將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留學生作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和傾聽者,可以篩選整理出中國故事,講給家鄉民眾,可以彌補官方語言的局限,匹配海外民眾的關切。
2.1.1親和力
留學生站在他方視角,對于民眾而言,具有較大親和力,講解內容更有針對性,可以分眾化傳播,精準地進行本土化傳播,讓中國故事”聽得懂,傳的開”,從而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和傳播效力。
2.1.2意見領袖
根據傳播學理論,一個群體的觀念意識主要由意見領袖即“關鍵少數”決定的。這些人的影響力要遠遠超過群體中的其他人,由他們來講述中國故事具有更好地傳播影響力,因此要重視發現和培養留學生中的意見領袖,增加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和講解中國故事的能力。比如泰國詩琳通公主,埃塞俄比亞前總統穆拉圖,他們能很容易的改變國內民眾的看法,達到中國故事傳播效果,就是很好的例子。
2.1.3拓展影響力
來華留學生大多距離家鄉遙遠,與家人溝通也只能通過手機電話和網絡視頻等等,每個就學生都有自己的覆蓋面,比如家人朋友,而一個個小的覆蓋面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張大的網絡。在留學生向家人講述在中國的見解時,之后家人朋友也會繼續口述相傳。因此,可以布置一些講解中國故事的作業,讓留學生學習中各國文化,并向家人講述,從而達到傳遞中國故事的效果。現在網絡自媒體發達,來華留學生中不乏網絡達人,他們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發表評論、點評時事等都能產生很大的輿論造勢,擁有較大輻射圈。
2.2怎么講——方式
怎樣去講鍛煉的是留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臺讓留學生在交流互見中找到中外文化相通之處,幫助他們篩選故事內容;還可以借助社交平臺、網絡媒體讓留學生講解學習到的中國知識給家人民眾聽;再而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構建第二課堂,幫助留學生在講解中國故事的實踐中鍛煉自己。
2.2.1借助中外大學生文化交流平臺
相同年紀的學生往往有更多思想碰撞的機會和可能。可以在大學舉辦文化交流周,異域文化體驗課,進行文化交互,讓中國學生和留學生都有平臺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樣中國學生也可以增加對留學生過去生活的了解,滿足好奇心、增長見識。這滿足留學生的了解欲和表達欲,提高了他們的表達能力,深化了他們對本民族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和感悟,找到同與異,協助篩選出合適的中國故事講解給本國人民。
2.2.2網絡社交媒體建設
如今,短視頻行業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講述中國故事新的契機:tiktok,youtube在海外擁有著海量的用戶,世界渴望了解中國的事實不變【4】。因此,我們可以讓留學生作為主體,讓中國故事走出去,讓更多外國人切實地了解中國。由于留學生身處的是大學這一集體,因此學校可以組織些拍視頻比賽,以短視頻的形式通過網絡這一媒介,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短視頻的制作可以與中國大學生一起,既結交更多中國好友,又能起到拓寬了解渠道的作用,同時成為增進留學生與學校以及中國聯系的紐帶。
并且留學生會將參加的活動、課堂學到的知識、增長的見聞通過網絡傳遞給家人,網絡環境對中國形象的構建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清理網絡環境,為留學生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還要完善網絡設備設施,輔助留學生借助大數據,新媒體等技術,更好地進行創作,講解中國文化和發展現狀。留學生還可以學習廣告創意和營銷手段,找到民眾的關切點,抓住民眾的注意力,讓中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2.2.3海外社會實踐
要想增強留學生講解中國故事的能力,不能只停留在課本知識,也要投入社會實踐中【5】。可以開展第二課堂,與海外政府職能部門、教育機構、民間社區組織企業等積極開展合作,布置暑期社會實踐作業,指導留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講解中國故事的能力。
2.3講什么——內容
2.3.1與同學的交往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來了解留學生們對中國的親善情緒,超過90%的同學認為中國發展迅速、環境優美,而且他們樂意與家人介紹自己在中國的見聞。其中一個同學說“來到中國后,我受到了中國人的熱烈歡迎。這真的讓我很開心。有時我覺得有些中國人認為我是他們真正的朋友。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點,永遠為中國人感到高興。如果我去其他國家,發現任何中國人有任何問題,我會和他們站在一起,幫助他們。”從這可以看出,對留學生來說,與中國同學之間的友好相處可以增加他們的親善情緒,因此可以增加中國學生和留學生之間的活動,促進中外學生之間的友情。
2.3.2課程與教材改革
經過問卷調查,確實有學生在來到中國前由于不了解中國,會存在刻板印象。但他們的刻板印象在經過多年的生活和學習后就改變了。
在吸引他們的事物中,很多人選了風景美食娛樂場所和便捷的交通,幾乎沒人選中國詩詞,說明詩詞學習對他們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而且詩詞教學由于語言的不同,在教學時存在共情效果不佳的問題。大多人都覺得中國學生自由友善并且勤勉,覺得中國的食物很美味等等,說明中外學生的氛圍很好。大多數人選擇中國功夫【6】,食物和中國的發展等生活的方面介紹給家人,但文化的方面少。從此可以看出,從留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興趣點切入,更容易傳播中國的形象,因為留學生對中國的文娛文化很好奇,感興趣。比如新年活動,剪紙,包餃子,畫畫,品茶等活動就很受外國人的歡迎。
對于留學生來說,中國文化的難度很大,教科書的內容就要注意不能死板,不能難度太大【7】。要簡化、活化內容,減少專業術語,增加有趣的中外文化比較課程,增加實地考察環節,從而增強留學生對了解中國的熱情和信心。比如可以帶領學生去”一帶一路“沿線企業考察,用鮮活的案例和事實駁斥西方媒體的污蔑,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情況。
2.3.2講述“三個中國”
2.3.2.1傳統中國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歷史源遠流長,其發展過程中不乏與諸多文明的交流融合,比如“絲綢之路”。而不同文化間往往具有很多情感共鳴點儒家“尚正義”,“求和合”,“崇大同”,“重民本”的思想和很多道德觀念可以在世界其他民族中廣泛地找到共鳴【8】。
此外,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和很多國家在歷史上也有著不小的淵源【9】,比如“絲綢之路”,可以通過尋找歷史源流的相交處來幫助留學生建立親緣情緒。
2.3.2.2現代中國
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歷盡坎坷,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努力,得到了規模同質量并重的發展。其中,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探索,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發展好,是因為中國制度好,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好。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現代化過程中有把西方當老師,而現在也依然不斷學習。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也有很多先進的實踐經驗,可以可以為西方解決困境提供幫助。而在交流互見中,我們求同存異,可以尋找議題切入點,實現共同發展,而非打壓爭斗。中國的經驗,很有吸引力,值得外國人跑來學習,比如施樂。
2.3.2.3全球中國
中方在第七十六屆聯大上鄭重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并明確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必須戰勝疫情,贏得這場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斗爭;二是必須復蘇經濟,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三是必須加強團結,踐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理念;四是必須完善全球治理,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中國一直致力于促進鄰近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積極對外開放,順應全球化潮流,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反對單邊主義,促進多邊主義的發展,傳達和平發展的理念。不斷提出中國方案、中國倡議,解決諸如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的大國責任和擔當。
2.3.5責任擔當教育
留學生要多同各國青年交流,要把”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己任。根據調查,留學生來到中國大多愿意選擇在中國生活,學習中國文化等等,這是作為個人發展的愿望。他們大多明白自己愿意幫助中國人,建立自己和中國的心靈聯系。然而,在幫助留學生發展個人技能、增長知識的同時也要對他們進行責任擔當的教育,因為中國一直是懷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望不斷地付出努力,也是希望這種理念能借由留學生傳遞到他們的母國。
習近平主席也在給“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寫道:“在新征程上,我們將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為促進人類發展進步而不懈奮斗。我們歡迎更多國際青年來華交流,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學互鑒中增進了解、收獲友誼、共同成長,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留學生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殷切希望。高校也應將這種精神理念傳達給留學生,讓他們明白自己肩上的擔子,從而更好地和中國一起為了這份偉大的愿景而努力,造福全人類。
3結束語:
通過與留學生隊員亞敏的交流和資料的廣泛查閱,我們對來華留學生的生活和心理有了更深的體會,從他的視角認識到了更豐富的中國。對亞敏來說,來中國讀書的契機是李克強出訪,來宣揚中國文化,然后他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留學政策,做了一些準備,最后順利來到中國讀書。對中國對外開放政策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到了精神境界的提高。他就像是許許多多來華留學生的縮影,彰顯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發掘國際留學市場、培養留學生的各項能力、幫助留學生實現自我提高、講好中國故事的不懈努力。
4成果
發表論文
參考文獻:
張婧.跨文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教育策略研究——評《漢語國際教育視域下的跨文化傳播》[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3):233.
崔博.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動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統研究[J].系統科學學報:1-5
萬圓.提質增效:高校來華留學生招生機制的完善[J].中國考試,2022,(09):76-83.
王亞軒.以短視頻為媒介發揮來華留學生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初探[J].文化產業,2022,(13):53-55
楊曉慧.高校來華留學生QLEI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07):104-106.
閆增印,李靜,鄭強,閆平平.疫情防控背景下留學生“中國武術”線上課程的實踐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17):194-198.
李睿.對話理論與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8):29-31.
宋丹,許海元.來華留學生中國情懷提升研究——基于京津冀高校來華留學生的調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24(04):135-140.
賈兆義,趙寶永.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路徑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22,35(07):36-41.
指導老師:2011學院? 李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