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八太爺》(2):例證《敘事學》非敘事性話語的運用

導語
文學評論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寫作者通過寫作評論,表達自己對該作品美學價值認識和評價,啟發和幫助讀者提高欣賞水平,對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確而有益的批評和建議。

英雄夢的建立,“實現”和破滅

-------分析《八太爺》中的非敘事性話語

英雄夢是中國民間草根階級自古以來都追逐的夢想。小說《八太爺》講述了從鄉野的小曲與傳說中接受教育的農民——王二鐵,在抗戰這一時代大背景下,一路追逐自己英雄夢的故事。本文將擬從非敘事性話語角度對小說文本進行分析。

萌芽的英雄夢——公開的評論①

布斯曾說:“敘述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選擇偽裝,但他永遠不能選擇消失不見。”《八太爺》全文選擇了第三人稱非聚焦型視角②,開篇就向讀者講述了主人公王二鐵的生平,他“只念過幾天私塾”,“羨慕閑書,戲出與傳說中的英雄好漢”,“被管事的派作打手”等,先入為主的為讀者介紹了王二鐵能武不能文的鄉野莽夫形象。又從戲臺打手的身份出發,由于對“榮譽”戲的渴望,王二鐵和他的伙伴們都不愿示弱,豐滿了王二鐵另一性格特征,“寧愿掉腦袋。也不能屈服”的自尊勇猛的性格特征。又在王二鐵意識到自己非走不可卻走不開的描述中,折射出中國傳統根深蒂固的“孝”文化,即使“不怕母親”,也“未從書中明白何為孝道”,孝好像母親手上無形的繩子,牽絆著王二鐵。這里農民的質樸傳統都深深烙在主人公身上。

此外,描述康小八的形象特征時,簡單明了,他 “黑矮個子”,有“兩雙快腿”。然而把重點放在康小八的“槍”上,描繪出持槍時威武,能震懾眾人的康大爺形象,又在劊子手割膀子的場景里為康小八的好漢形象叫好,而這些都是王二鐵佩服康小八的理由,也為后面王二鐵獲得手槍并出走埋下了伏筆。

“實現”的英雄夢——隱蔽的評論③

隱蔽的評論是將敘事者隱身于故事之中,通過故事結構和敘述技巧來體現其對事物的看法。這里由以修飾性評論見長。當村長認為王二鐵應該在母親死后,成立家庭,生兒養女時,王二鐵卻提出不同的觀點來維持他的英雄夢,在對比中,能夠感受到以村長為代表的老一輩農民和以王二鐵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農民的思想的對立,反映出老一代更愿意守土,而青年一代更愿意“出走”的農村現象。

最后帶槍出走的王二鐵終于來到安定門,但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失望,當農村無產階級者懷著夢想走出后,終于在現實和傳聞之間的夾縫里感到了落寞,這一對比也暗暗向讀者預示了導致主人公為英雄夢出走,卻撞見殘酷現實,最后夢想破產的悲劇性命運的客觀現實。

但無論如何,王二鐵在槍和好漢之間搭建的邏輯終于在現實中得到印證,成了——北京的康小八,“盡管槍多,好漢總還是好漢”,王二鐵終于過了一把好漢癮,可這里夢想的實現卻是虛幻的,脫離了農民生長的土地。“槍”也不再是如同拳頭和板斧一樣的打斗工具,而具有國家被入侵,人民被蹂躪的象征意義。

“破滅的英雄夢”——含混的評論④

含混評論介于公開和隱蔽的評論之間,主要形式是反諷。文章一開始,王二鐵就將康小八視為同傳奇人物張飛一般的好漢,而這個所謂的英雄是一個 “養過驢”,當過賊,作案后仍大搖大擺的狂徒。卻也是王二鐵至死都模仿,追隨的英雄。無疑,在上半文就通過“言外之意”將王二鐵夢想的滑稽可笑力透紙背。

而在文末,敘述者再一次運用反諷,展現給讀者往日的盟兄弟——梁山十八好漢背離的現實,兄弟與背叛,本來就是一對悖論組合,也加速了王二鐵的死亡,將北京城在亂世之間人情的冷淡諷刺的淋漓盡致。

最后,即使是王二鐵的人生最后一役,動機也是“他八太爺的稱號與威風被日本人壓下去”,“所以他可恨日本人了”,要用決斗的方式爭回個人榮譽,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漢在國破山河時意識到應當承擔起的民族救亡使命感。至死,東洋武士并不認識康小八,也沒認可康小八的膽氣和剛強。徹頭徹尾的諷刺了王二鐵的英雄夢,而這夢也隨國破,王二鐵的死亡而終結。

小說敘述者通過公開評論,隱蔽評論,含混評論三種非敘事性話語形式,顯露了自己的存在,通過解釋,議論,推動情節發展,主人公經歷了夢想的建立,即成為康小八那類威風凜凜的“英雄”,到離鄉夢想的實現,再到北京城和他的夢想一同破滅三個階段。故事一波三折,并最終為讀者展現出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而荒唐的亂世農民形象——王二鐵。

附:

①以前標記詞匯均出自胡亞敏《敘事學》。

②第三人稱內聚焦與第三人稱非聚焦,雖然人稱一樣,但有著明顯區別,前者是從某個人物的眼中現出,焦點是固定的;而后者的焦點則可以自由移動,作方方面面的觀察和交待。

文學評論和讀后感的實質區別
從廣義上講文學評論也是讀后感,因為它們都有具體的感評對象,評、感都是緣于作品本身的激發。但文學評論又不同于一般的讀后感,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
讀后感:重在“”,講作品給自己的啟迪,引起的感受,要生發、展開聯想,聯系自身或社會實際;
文學評論:重在“”,對作品本身內容,藝術特點,表達技巧,作者創作風格等方面的評價,要始終圍繞原作展開議論,從分析中得出結論。

其他文學評論轉自:

【深層精神解讀】老舍《八太爺》(1):老舍版阿Q之小人物的英雄夢

【語言特色】何其芳《墓》:畫家的手法,夢境的虛構

【對比手法】余秋雨《白發蘇州》:蘇州的朝氣和古韻

【第一人稱內聚焦視角】蕭紅《餓》:“生死場”的縮影——走進蕭紅世界的敘事散文

【語言特色】馮至《蛇》:“蛇”影斑斕的愛情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