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設計一個新項目或計劃時,我們首先要思考兩個問題:
1.我們的服務對象是誰?
2.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關于第一個問題,不要直接告訴我長者,長者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上了60歲的人都叫長者,但60歲和90歲的長者就像兩個不同的物種一樣差異巨大。所以你必須對你所要服務的人進行更為準確和具體的描述,比如活動能力好(行動能力層面),較愿意參與服務(態度層面),缺乏社區平臺(需求層面)的長者。
當然也可以考慮用社協提倡的分層分類方法,具體如何分,我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比如使用兩個維度來劃分,健能與失能(含半失能),照顧者與被照顧。這樣我們就可以獲得四類,健能的照顧者,健能的被照顧者,半失能的照顧者,半失能或失能的被照顧者。
健能的照顧者,我們看到不少長者雖然退休了,但不代表就閑著,他們可能需要照顧孫兒、照顧更年老的父母(這個長壽的時代,不是難見到的事)或照顧重病的伴侶(癌癥發病率相當高)。
健能的被照顧者,有一些自身有能力,卻被照顧得很好的長者,一旦其照顧者(一般是伴侶)過世,立馬就陷入危機,因為從來沒試過自己單獨去處理那么多生活瑣事。
半失能的照顧者,有部分殘疾長者或患病長者,雖然自身都有困難,但家里有個比他情況更差的人需要他的照顧,于是他不得不承擔起這個責任。我見過一些殘疾人士家庭就是這樣的,殘疾人照顧殘疾人。當然這部分人的數量相對少。
半失能或失能的被照顧者,失智癥、癌癥、中風等多種疾病都可能使長者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所以他們只能依賴于家庭或社區照顧系統,更嚴重的只能入住養老院。
當你能夠清晰地對服務對象進行描述并分類后,你要做的工作其實很簡單,把他們找出來,了解清楚在社區中到底該類人共有多少,當然不可能一次性全部找出來并記錄在案,但只要找到一定的數量,并且評估到社區并無足夠的資源、支持和服務幫助他們時,這些服務的空白即是我們可以開展工作的地方。
就如以前我開卓毅社會所項目,就是發現有一批能力和水平都較好的康復者,他們有就業意愿,不屑于做庇護工場的低級手工加工,可是苦于自身的能力又未能達到公開就業的水平。于是就有了會所項目,有了過渡性就業,打通他們通往職場的最后一里路。當然這個模式不是我所創,也是從香港學來的。但只要幾個要素具備了,就可以擼起袖子干了。一、有具體和清晰的服務群體并達到一定數量;二、他們有清楚的服務需求并無人或無合適資源滿足;三、社工能夠通過一些資源的整合、運用多種手法設計一個多維度的服務方案;
至于如何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方法就更加簡單直接粗暴了。直接和服務對象談,花盡可能多的時間進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感受,去觀察。慢慢地,要解決的問題就會浮出水面了,當然剛開始可能有好幾個問題同時放到你的桌面上,那么這個時候,就要去了解每一個問題中,受影響的人到底有多少,受影響的程度有多少,目前有無企業、NGO、政府政策資源在關注這個問題,這些現有的解決方案是否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若不是,不足在哪里。這些第一手的資料都得自己去挖掘,去搜集回來,并進行仔細的分析。
作為社工機構,作為家綜,有能為這個問題的解決做些什么?預估一下需要多長的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或改善這個問題。如果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可能這個就是一個幾年長的計劃,需要分步走了。
要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其實就要深入社區,獲取真實的數據(具體的服務對象數據,情況描述等),因為這是客觀基礎好否,我們可不能把計劃建立在自己幻想出來的需求上。當然也不能是隨便一些不用摸查都能知道的所謂需求(健康需求、情感需求)上。好多時候,我們都無法回答這些需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受什么因素影響。實際就是因為客觀基礎工作沒有做好,沒有真實的服務對象作為依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