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見面,喜歡問,你是哪里人?而我,卻不太喜歡問這個問題。我喜歡聽對方說話,根據細微的口音來判斷他是哪里人,迎合他的口味,繼續談下去,樂此不彼。
而面對這樣的問題問我,我一般都用三個字來概括:很復雜。真的很復雜,記得小時候,上小學,上課要填少先隊員的表格的時候,老師教著大家填祖籍,統一說的是河北省唐山市,但是我記得我好像不是,但是我又不記得具體是哪里,就匆匆的填上了河北省唐山市。我一般回答這樣的問題,我會把我所有的情況都告訴對方,讓對方去做判斷,而對方一般笑著答,你真的挺亂的。
沒錯,我就是挺亂的,搬了數不清次數的家,居住過至少6個城市,和7個城市有直接關系,在我這個年齡,確實不算少了。但是我覺得挺好的,什么環境都接觸一些,才是完整的人生。我的故鄉沒有終點,我有第一故鄉,第二故鄉,第三故鄉,第四故鄉...我居住過的每個地方都是我的故鄉,故鄉對我來說是個廣泛的定義,住過的城市越多,你的環境適應能力就會越強,融入環境的能力就會越發強大,不斷變化故鄉,是好的,是個不錯的人生體驗。
奔波,我得到了什么?
- 對城市的依戀程度
- 更加客觀理性的看待所居住過的城市
- 熟悉各種氣候、地理環境、方言、飲食、文化
- 結交了不同區域的朋友
- 不會以地域評判人,個體永遠無法代替整體
- 了解了中國之大,生活的城市之小
改變了我什么?
口味
不斷變化的居住地,口味自然是極大的改變,經歷了寧波的恬淡與長沙的火辣,我似乎更加揉和,在兩者之間打太極,似乎變得什么都可以接受,幾乎對全國的美食都存在包容性,能夠更加理性的看待飲食文化,擁有更大的好奇心與胃口。其實我以前是不愛吃東西的,但是這確實改變了我。
方言/語言理解能力
經過多年的鍛煉,如果你長期聽一種你聽不懂的方言/語言,你會培養出一種語義分析能力,假設能力,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當你接觸到一個新的方言/語言后,你會發現適當的學習后,你理解起來并不困難,因為在之前的能力鍛煉下,你能夠通過30%的詞匯理解出70%的意思,這是需要長期鍛煉的。
故鄉不再是一種價值認同
我曾經也是一個從故鄉去找價值認同的人,后來隨著環境的不斷變換,我變了,我能夠客觀理性的評價我所居住過的城市,客觀理性給我帶來的好處就是讓我更加了解我所居住過的環境,對其有著深入的了解,也讓我知道,我所居住過的地方永遠無法代表我,我也永遠無法代表居住地,都是客觀存在,但是我可以獲得更多的文化。
親身經歷,才能體會
很多事情,是親生經歷過,才能體會得到的,或許你正在看寫的這些不都是一些很無味的大道理么,但是,給你帶來的親身感受是不一樣的,會影響終生,會影響你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人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改變的。
環境變幻莫測,越感到渺小
不斷切換的生活環境,讓我感到,我越發渺小,世界很大,可以看到的東西很多,每個事物,都不一樣。
文化很有趣,可以發現的細節還很多,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你覺得,自己去過的地方太少太少,你知道的還很少,很少,很有限。會激發你繼續探索的動力,讓你喜歡旅游,喜歡多看看更大的世界。
小時候,
有人指著祖籍,
問你是山西的嗎,
我笑著不承認,
我明明是個唐山人。
初中的時候,
深夜做夢,
夢到回到了故鄉唐山,
走過了之前的路,
一切還都是老樣子,
那個工業城市,
涼爽的氣候,
下雨依然是狂風暴雨,
有著北方的狂野與豪爽。
而我被困在這個南方城市,
思念著北方,
卻絲毫感受不到,
所謂的江南內斂氣息,
卻只能,
感受到陰雨連綿,
我只想要一個,
完整的晴天。
高中的時候,
秋天都是落葉,
心里卻總是想著寧波,
寧波這個時候,
必是炎炎夏日,
心中竊喜秋老虎。
到了冬天的時候,
略微干燥,
而寧波的潮濕,
我卻莫名的想感受。
喝水的時候,
我也想念那種空氣中,
飄散的茶葉的味道,
那種恬淡適雅的江南生活。
大學的時候,
有人說,
你是北京戶口,
北京人哈,
我笑著說,
我才不是呢,
但是我愛北京。
在長沙,
卻異常思念北京,
北京大都市的感覺,
發達的城市建設,
與便捷的軌道交通。
感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同時,
又異常思念寧波,
如此的相向,
又如此的不同,
除了沒有令人期待的臺風,
若不是待四年來體會,
旅游的人肯定會笑看,
氣候,不都一樣嗎?
文化,沒有一個地方是一樣的。
我不再期待從陰雨天轉晴,
我不再期待冬天的暖氣,
因為我已經適應,
而我發現更多的,
是搞笑的塑料普通話,
是霸得蠻的湖湘文化,
是火辣、喧囂的夜生活。
此時的我,
已經沉浸在探索文化的世界里,
人,會隨著環境而改變的。
不知道什么時候,
我會想起伯明翰,
下雨不用打傘,
到處的對不起,
令人難忘的“美食”,
高度發達的社會,
與便捷的服務。
我不知道,
因為我的故鄉有很多,
我也逐漸的,
成為了一名,
南北方人,
生活還在繼續,
以后的路,
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