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還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和大爺家的姐姐在白天的時候都是爺爺奶奶照看,爺爺是一名鄉村教師,平時要去三公里外的小學教書,所以基本是奶奶照顧我們。平日里吃過飯后,我都會和姐姐一起玩。
因為時間實在過去了太久,我幾乎無法回憶起那個房子和院子。只記得墻是土墻,小胡同一下雨就滿是泥濘,有高高的樹,樹上有一個圓形的洞,我和姐姐當時都說是啄木鳥的窩,至于到底是不是,也不知道了。
那時候奶奶家里有一些粉筆,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當然最多的還是白色的。我們和其他小孩子的童年沒有什么不同,也喜歡亂涂亂畫,畢竟不懂事。奶奶家的門是木的,正面是什么樣的漆色我也無法記起了,但是背面就是沒有刷漆的木料。我們沒有黑板,就在門后面寫字。我們都還沒有上學,但會寫一些字。一二三之類的自然不用多說,上中下這樣的字也是那個時候學會的。每次想到這個場景,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那個木門上粉筆的痕跡,各種顏色的,就像美好的童話幻夢一樣。
后來我上了幼兒園,上了小學。那個時候還沒有手機,電視光盤和插卡的游戲機是我們最大的樂趣。除此之外,還有“教學玩”。大體的意思就是有人做老師,有人做學生。老師講課,布置作業,學生聽課寫作業,然后交給課代表,老師負責批改。后來我們還會加入一些新的玩法,比如下課后可以玩我們平時玩的游戲,后來發現一旦這樣的話,就基本不可能繼續上課了。顯然,在那個時候,其他的游戲總是比學習的趣味來的更多。
我喜歡做老師,喜歡在黑板上寫字,畫畫,喜歡批改作業,給他們寫不一樣的評語,畫上不同數量的五角星或者小紅花。我也喜歡做學生,因為我喜歡自己的作業本上出現一些象征好成績的圖案。不過我大多時候是扮演老師的角色的。
其實我很難想象這樣的游戲在現在還能否玩的起來,我們有太多了娛樂方式了,更何況,幼時大多數人總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總覺得是為老師學、為家長學,反正不是為自己學的。所以在當時上課也能成為一種游戲,現在想想也是個很奇妙的事情。
小時候老師經常會問我們的夢想是什么,很多人都會說要當科學家,可是當時誰又對科學家這個名稱有明確的定義呢,只是覺得厲害罷了。我記得小時候我說出的夢想也是科學家。大概是老師這個職業在我很小的時候在游戲中就已經滿足了我的所有想象,所以我不曾將它放在我所考慮的范疇里。
后來上了初中和高中,老師會選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的同學作為小組的組長,不僅負責收發作業,還要積極回答同學的一些問題。高三的時候,我在小組里提出每天出一份小試題,基本是從當天各科目中講過的題目中抽取,然后給組里的同學做。小組的同學很配合,我干的也很起勁。即使是在高考壓境的時候,我也還是熱衷于做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不僅出題,還會考慮題目的排版之類的,感覺是在創造藝術品一樣。后來我們做了很多份試卷,最后好像是因為重新分組這件事就結束了。那些試卷由一個女同學保管著,后來也幾乎沒有用到。大概在高考畢業的時候都扔掉了吧。記得有一次語文考試里出現了當時自制試卷的題目,我們小組的人都很欣慰,現在想來,也是那段艱苦日子里難得快樂了。
上了大學后,漸漸感覺到做老師的快樂。你會一點一點地變老,但你的學生卻永遠停留在那個年紀,和他們在一起,即使容顏老去,但是心卻可以永葆青春。這應該是做老師的一大幸事了吧。
我想以后我大概是一個程序員,或者是搞開發的,大概早已經與老師這個職業擦肩而過了,不過幸好在小的時候就已經嘗試過。
一直覺得,老師是這個世界上,非常可愛的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現在我依然可以清晰記得幼兒園老師的模樣,小學老師的樣子也是歷歷在目,初中高中的老師自然也不必說。
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墻上印了三行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老師作為一種職業,做老師的人也會有自己的生活,也會有自己的情感。這三句話,也許從某種程度上給老師提出的要求實在太高了。但求學十幾年來,遇見了不少很好的老師。哪個老師能真正用一生去活出那三行字的要義呢?淺淺已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