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覺得自己過往的閱讀量有限,所以逼迫自己在一段時間內速讀幾個作家的書,安排了一個閱讀計劃,這個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在閱讀完一部又一部的小說、寫完一篇又一篇的書評之后,發現自己開始茫然了——面對著閱讀完的書竟然不知道該說什么。雖然我嘗試閱讀非常多的相關書評來看別人怎么寫,卻發現大部分的人只會寫得比你更爛,真正值得借鑒的文章九牛一毛。這個時候,我感覺我需要一些更專業的理論的補充我的閱讀內容。于是我去圖書館借了一部分有關寫作與評論的書。希望這些書能加深我的閱讀的深度和提升書寫的質量。
昨晚去圖書館借閱了幾本書,現在在看瑞恰慈《文學批評原理》。為什么選擇他的書?當初在一堆的文學批評數目里,隨手抽出一本,目錄瀏覽一下:每種理論分章書寫清晰明了,章節內容較為簡短;隨便翻了兩章,感覺譯者的文筆水平還可,譯作本身的內容也算是清晰明確。我自認是閱讀能力很強,而且能夠快速抓住中心內容的讀者,但是昨晚躺在床上速讀了幾章,卻覺得這書怎么寫得那么飄?完全抓不到內容的感覺。是譯者理解得不夠到位還是怎么樣?我決定要花時間來認真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細看一下。
譯者前言
譯者的文筆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簡單介紹了瑞恰慈在批評、美學、語言學的成就,把心理學方法引入了文學研究和批評,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使批評從純粹的主觀走向科學的態度。關于瑞恰慈的生平介紹中,我深深明白了要作為一個優秀的批評家,所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底蘊:如果我們不曾修學過語言學,我們只是看得到那美麗的文字,但是我們讀不懂為什么這樣的文字是美的;如果我們沒有美學的普遍的認知,我們連美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個淺白的人,你說你懂得批評,但是這些批評是蒼白的,如同批評者本身一樣空洞。雖然現在的很多文章可以用圖片來彌補語言的粗劣和內容的膚淺,但是作為文學本身,只有深邃的內涵才有力量沖破時間和空間,時刻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前言
譯者自己的寫作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翻譯的表達是有問題的,翻譯如果只在乎翻譯原作本身,而忽略了譯作的語言內容的表達,這就不是一部良好的作品。普通的小說翻譯的要求沒有純文學作品的要求高。我讀完通篇兩三遍,大概抓到一句比較重要的句子“依照我的理解,批評就是力求辨析經驗和進行評價”這句話看下去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仔細讀一讀,好像有那么點意思,但是又覺得哪里怪怪的。還有“我們應該銘記于心的是,到了公元3000年,只要一切發展順利,人們掌握的知識可能使我們的全部美學、全部心理學、全部現代價值理論顯得相形見絀。”這些句子的用詞是不是應該斟酌一下?
第一章批評理論的混亂
這文章讀起來確實有點吃力,如同之前所說的,看起來文句確實是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表達比較混亂。我看了一下翻譯的年代大約在91年,在開放之后突然而來的翻譯潮到來,這本書也應該是泱泱大潮中的其中一本吧。不過迄今為止真的沒有讀過幾部優秀的翻譯作品,有時候翻看書店里海量的書籍的時候,心里不禁為中國的翻譯界擔憂,那些優秀的翻譯家去哪里了?不過內容我還是大概理解的:批評家要以什么的出發點去批評一個作品?需要搞清楚幾個點:什么才是作品本身?批評家如何運用自己的經驗去進行比較?評論的時候需要引用什么樣的價值觀?很多批評家都沒有做到這些,只是用一些膚淺的浮夸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情感。但是真正的專業學者通過對結構、原理的探討是否就能得到真正批評的精髓了呢?原文作者的態度也是否定的。(我去,在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里總結它在說神馬真是痛苦。)
好吧我準備棄讀這種看了幾遍不知所云的書。其實我還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一個讀外語的學生來說,英語和西班牙語都是非常愛用從句的語言,一個段落可以只有一個句子,但是由好幾個長長的從句構成。如何把所有的句子的完整意思翻譯出來然后再用我們的語言合理得表達出來真是很難的事情。在翻譯者三十多歲的時候,顯然他的翻譯能力是有限的。我有個朋友也很愛在朋友圈放她的翻譯作品,但是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敢跟她說,翻譯的作品真是有點粗劣。我始終覺得作為一個好的翻譯者,應該首先有良好的自己語言的文學素養。在書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應該可以往翻譯的路上去走,畢竟西班牙語擁有拉丁美洲那片廣闊而神奇的土地。那里有太多太多美好的文學作品等著我們去探尋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