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這句話最早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里,大師畢竟是大師,在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很喜歡這句話,四百年后的今天,再次咀嚼回味莎翁這句話,依然回味無窮。尤其是在這個競爭殘酷的時代,沒個人都必須異常努力,才會有可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如果在遇到挫折困難時回味這句話。依然能從中獲得重生的力量。而且對于絕大多數的職場人,這句話用在職場的任何場景都不會顯得突兀。人生還是一個很漫長的旅程,注定會有諸多的不順,不論遇到何種的挫折困難,混的還不好,發展順不順,只要生命沒有結束,人生的好戲就還沒有落幕。聯想到前段時間華為辭退35歲以上員工的事件,引起了很多人對中年危機的關注。其實35歲正是一個人在歷經磨礪之后達到巔峰的一個狀態,很多人也是從這個年紀開始起步,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所以中年危機本質上還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并不是一個社會問題。在還沒到中年之前做一些正確的選擇,然后做一些事情,做一些積累,等真到了三十五歲就可以成為這個社會的中堅。可以享受到一些比較稀缺的社會資源。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每個人自身,任何時候重要自己真的想有改變的愿望,都可以開始去行動,迎接一個新的開始。至于之前的所有,都可以當成是自己人生的序章。
大部分人之所以會感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在最應該選擇的時候沒有勇敢做出正確的選擇,比如買房子的事情,其實在房價上漲之前,很多人其實是能夠買得起房子的,只是還想等著放假再降低一點,然后再去買,但是實際上卻事與愿違,然后房子的價格上漲到了一個普通人無法承擔的水平,然后原來本可以買得起房子的人變得再也買不起了,所以最終決定一個人結果的還是自身的格局的高度。但是即便如此,只要敢于放棄自己原有思維的束縛,然后慢慢做出一些改變,人生仍舊可以重新開始,買不起房子又如何,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做一些事情,改變一下自己,多賺一些錢,等到賺到足夠的錢,再去買。這個世界大多人注定普通,真正能夠改變他們生活軌跡的,還是需要多賺一些錢,盡管常說不能用財富多少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成功,但是對于大多數人,這個標準仍舊可以作為一個主要的判斷因素。人的成就不會超越他的思維格局。很多人無法摒棄自己固有的思維觀念,總喜歡用自己的邏輯判斷這個世界,即使真的有大的機遇風口之類的出現,也無法真正抓住,實現自己生活軌跡的轉變,所以之前我曾說,就算有機會,很多人依然抓不住。
這個時代不能說是最好,但至少在這個時代,普通人有機會可以通過自身的人努力實現自己人生的逆襲,再不濟普通人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賺到一些錢的。如果我說,一個九零后可以實現年入百萬的收入,很多人呢不會相信這是真的,然后開始各種懷疑,找出很多理由來反駁這事情不可能。原本我也不相信這些年輕人可以達到這個收入,但是當我真的親眼目睹之后,不得不信。至于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富二代,繼承了家族的財富,這類人沒人會懷疑,還有一種無非是抓住了一些時代的風口,像社交電商、微博微信自媒體之類的。而后者,可能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里能夠如此巨大的商業機會,所以當一個新鮮事物出現的時候,往往會嗤之以鼻。然后相信的人抓住了這些紅利,整個人生也發生了轉變,懷疑的那些人依然生活很痛苦,所以我不明白這些人總喜歡否定別人的成功,卻不愿意自己去嘗試做一些事情讓自己發生一些改變。我最喜歡的兩個詞,一個是紅利,還有一個是格局。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格局紅利兩者需要兼而有之。敢于跳出自己過去的思維模式,努力發現尋找新的機會,敢于歸零,再多一些堅持和積累,改變總會發生,在每一個新的開始面前,過往的一切都只是人生的一個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