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父母在,子不遠游”,這是《論語》中的話語。真正地讓我體會出其深味的,有兩次。一是在大學畢業前夕,再則就是今天。
? ? ? ? 26前的1992年6月,我大學畢業前夕的一天,收到了父親的一封來信。那是一份皺巴巴的、很嚴厲的信。父親在信中對我決定到河口工作問了些情況,然后大篇幅地寫了母親對我的決定惶恐不安,整夜整夜地不睡覺。信中談到,母親問過人了,說河口是很熱,瘴氣多,十人下河口,九人命難留;說河口很遠,母親又極度暈車,這輩子怕是永遠不能到我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說河口很危險,和越南打仗。。。太危險了。父親最后在信中質問我,孔老二說過:父母在,子不遠游!而我為什么要去那么遠呢?回來家鄉當個中學老師,教教書不好嗎?——讀到此處,心里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了。在信的落款處的下端,父親還寫了一段話說:這封信是你母親催著我寫的,寫好了又讓我念了好幾遍,你母親不識字還自己拿著信看來看去,哭了很久,淌了很多眼淚。。。所以,這封信鄒巴巴的——唉!母親!信讀到此處,我已是熱淚盈眶了!
? ? ? ? 我當時也沒辦法說更多的理由,也怕這種柔軟的母愛融化了我遠行的意志,我只在心里和父親母親說:雖然“父母在,子不遠游”,但是后面還有一句話:“游必有方”!我之所以遠游,雖然于我而言是被迫之游,但也是“有方之游”,因為我有自己的詩和遠方。。。。。。
? ? ? ? 母親的心十分柔軟,母親的眼睛更加柔軟。每次我離家求學,以致后來的弟弟妹妹們離家,在臨別的當兒,總是熱淚滾滾。而我和妹妹們卻總是不斷地、越來越遠地挑戰母親“柔軟”的心和柔軟的眼淚能承受的極限。先是第一次離開村子去馬街讀高中;后來是離開本縣去昆明讀大學,再是干脆家也不回,直接到邊境河口工作了,千山萬水,和家鄉遠隔千里之遙了;再后來,我更過分了,把她心愛的兩個寶貝女兒,也帶到河口來了,安家立業生活。這期間,二三十年的時間里,我們無數次回家,和母親無數次告別,而幾乎每次告別,母親又是熱淚滾滾,惹得個個眼圈紅紅的,媳婦和妹妹們簡直抽泣起來了——母親的眼淚,幾十年間早已淌成了思念的河,母親在那邊的河岸,我們在這邊的河口。。。? 后來,隨著我和妹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工作安定,生活也過得好起來,孩子們逐漸長大了,家家都買了汽車,來去方便了,母親當了奶奶和外婆后,像是不太好意思流淚了,這種“泣離別”的場景才逐漸少了。原來母親的眼淚是真正的牽掛啊,是擔憂我們的身體、工作和生活啊!
? ? ? “父母在,子不遠游”,對這句話的深深體味還在今天。今天早上,兒子阿鵬遠游了,我早上七點多,驅車把他送到蒙自火車站,他八點半的火車要趕到昆明。然后下午16:50,乘吉祥航空飛上海。下午六點多,下班回到家里,還沒有阿鵬的消息。按時間推算,他正翱翔藍天。于是給他的微信發了一條短信:
? ? ? ? 每次凌空,都是大鵬展翅;
? ? ? ? 每次遠行,都是仗劍江湖!
? ? ? 隨后,我還把這兩句話發表在QQ空間的“說說”里了。不久,就有了一位上海的梁姓老哥的點贊評語:氣勢磅礴!我受到鼓勵了,于是寫了今天的日志。阿鵬也是“游必有方”,愿這“摶扶搖直上九萬里”、風鵬正舉的“磅礴氣勢”,助阿鵬作逍遙游,尋覓自己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