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里,美人如潮,玉女如林。而我,只看見你。
你是獨一無二的你。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在浩如煙海的“人聲”中,我“美你”的原因,不是你美到花見花開,帥到人見人愛,而是你觀點一枝獨秀,“我思故我在”。
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面對洶涌澎湃的種種意見、想法、知識,有時無所適從;而當人們投之以期許的目光,我們多么渴望自己可以深心巨眼、洞悉萬物,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亮出精彩的獨到觀點。
獨到觀點來自于獨立思考。怎樣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開卷有益。齋藤孝《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以下簡稱《打造觀點》),告訴我們5件事,用五天時間,便可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件事——寫評論
1.在哪里寫?
進入“全民評論的時代”,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發言平臺。
影視劇的彈幕,微信朋友圈的評論,豆瓣的書評,公眾號的留言,簡書的“寫下你的評論”等等,無不提供了可以盡情發揮、肆意揮灑的畫卷。
只要有思考,有想法,有洞見,不在乎是吉光片羽,還是長篇大論,均可留下你跋涉的足跡、思想的光芒。
2.怎么寫?
八分事實或信息,二分個人觀點。
在作者看來,“耳聞目睹之事”皆可談論,但沒有必要咄咄逼人。
如何形成兩分個人觀點呢?作者的建議,提取自己“體會深刻的部分”。
看起來是不是像極了語文老師曾經告訴我們的“選擇印象最深刻的來寫”。呵呵,讀一本書,不就是一次旅行嗎?
作者用他的感受、情緒、見識、想象、思想構建了一個精神王國。讀者如不速之客,闖了進去,來無請柬,去不禮送。
所以,作為讀者的我們,的確只要抓住最重要的觀感,形成看法就可以了。
是不是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第二件事——練思維
1.形象思維:
用好“比喻”。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發表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感言時,機敏地說,在我們面前有一道厚厚的墻,而我是那個執意撞向墻體的雞蛋。
用“墻體”來比喻“體制”,而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沖破體制,村上春樹希望自己可以保持用寫作來挑戰的勇氣。
把比喻當做一種思維方式來看待,并加以運用,益處顯而易見。
它是一柄化抽象為具象的利劍,有效幫助我們把某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想法,以一種有趣的“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便于讀者輕松接受。
2.抽象思維
A.用好“比較”
我們常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比較的方法不僅可用于思考,也可用于寫作。
如何做比呢?
找到可比性。比較并非信手拈來兩個事物就開始做比。得搞清楚前提是什么?為什么能比?是基于相同的范圍,還是相同的標準,都要事先考慮。
在比較中尋找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舉例來說,同樣是微信公眾大號,“剽悍一只貓”和“阿何有話說”有什么區別。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兩者的定位和運營模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對運營微信號有很大啟發。
B.用好“系統”
系統思維,是作者重點強調的科學思維方式。
有句話說得好,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當我們發現世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時,你是否嘗試運用系統思維呢?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一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系統性。
簡單說,說你思維告訴我們,不能單方面看問題。蘇軾在古詩《題西林壁》中寫到: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同角度看問題,得出結論自然不相同。這也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原因。
第三件事——養習慣
1.打磨用詞
是不是覺得有點小兒科?
非也。詞匯量是流暢表達的基礎條件。回想一下,我們在寫作或者談論中是否遇到“詞窮”、“斷篇”、“詞不達意”的窘境?
可見,豐富詞匯量,打磨用詞多么重要!武器庫,彈藥充實,有備無患。
更何況,思維的外殼是語言。言語詞匯豐贍,思考方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2.嘗試轉述
為什么要學會轉述呢?齋藤孝老師道出其中奧妙:轉述,可以讓我們鍛煉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時,轉述也是極為重要的表達能力。
通過轉述書本或者電臺的節目,能讓對方會心一笑或大吃一驚,說明你成功了。
無論從過程還是效果來看,轉述與寫作是不是“異曲同工”?
3.學會提問
齋藤孝老師認為,提問才能讓討論逐漸聚焦于問題焦點。
無獨有偶,我國宋代大學問家朱熹也曾提出過關于提問的重要觀點:
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
的確,有時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我們嘗試多問“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甚至發揚“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定能幫助我們發現真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第四件事——會讀書
1.再多讀幾頁書
在作者看來,讀書是鍛煉思考力最簡便的方法。
要想練就超凡的思考力,就應該爭取每天多讀幾頁書。能讀200頁,而不能讀400頁,說明思考的耐力不足。
如同跑步,只能跑1公里,不能更遠,你的耐力顯然就那么點了。
2.多讀古書典籍
《打造觀點》指出,“閱讀古書典籍”就相當于為這個人增添“鎮住人的威力”。同時,“如果只跟朋友聊天的話,人就會變得膚淺。”
古典書籍,經過時間的檢驗,積淀為經典,是智慧和經驗的結晶。與經典為伍,與偉大同行。讀經典,多多益善。
3.讀書的兩種模式
快閱讀——兩成內容,八成信息。
慢閱讀——培養精神世界。
兩種模式各有各的好處。如同十八班武器,耍得好鋒芒畢露,耍得拙妙處盡失。
假使為了快速解決問題,不妨用快速閱讀法,抓住關鍵的兩成內容,獲得八成信息。速戰速決。
倘若時間充裕,悠哉悠哉,便可慢慢品讀,逐字逐句,細嚼慢咽,濡養性情,滋潤精神。
第五件事——速決斷
1.列要素
為什么遇到某些問題,我們會猶豫呢?
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問題本身涉及的線索或頭緒繁雜不堪,令我們焦頭爛額。
可事實上呢?只要我們學會列出相關的要素,思路立刻就能清晰起來。
所謂“剪不斷,理還亂。”從腦科學的角度看,大腦只能處理單線程的問題。
怎么辦?很簡單,用一只筆、一張紙,把相關要素一一列出,然后對比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即能呼之欲出。
決斷不再難于上青天。
2.分利弊
事分輕重緩急,法有優劣利弊。
當我們猶豫不決時,常是因為一時未曾權衡利弊。
作者提出,面對決策問題,學會分利弊。
以表格方式,有利之處分條列出,弊端之處分項擺出。一目了然,決斷自在。
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智明心朗。面對各類問題和種種信息,既能條分縷析,又可拿捏分寸,亮出觀點,獨立思考力具矣。
愿你于人潮人海中,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行動創造未來,寫作精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