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在收礦燈的時候,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想起了另一個礦工的愛情故事。于是,提前將故事情節解讀為勞動人民的情感寫照,那沉淀于盛世之下,略顯狹隘,略顯無奈的溫暖。不過心想,賈樟柯的片子應該沒那么簡單。
張晉生與濤與梁子的三角關系最后還是不穩定,就算山與河也一樣,世代變遷以后,也是要分開的。親情、愛情、友情,感情順序不分先后,但人,最后也是要分開的。劇情線已經很清晰了,但一看進度條不到一半,不知葫蘆里賣什么藥。
梁子回到礦里,然后肺病,我想起了柴靜的紀錄片《看見》。以沉重的環境代價換取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種沉重是后代人難以承受的。山河北景下,人故了。環保宣傳片,原來如此!
父女在火車上的對話,與濤將自己與晉生的關系告知父親時的場景作了呼應,從步入戀愛到離婚。然后一個小轉折,老人去世。因為喪事,導入兒子角色張到樂,滿口英文國際范,生活優越遠超小康。該是寓意代價付出后世事并沒有那么悲觀,經過上一輩的付出,后代們能在樹蔭下乘涼,生生不息。終極旁白出現了: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又看進度條,剛過一半,幾個意思......
澳洲課堂上,滿教室的華人學生在跟著華人教師在學中文。這個諷刺很生硬,刺得不留情面的痛。從張到樂回避生母的話題,直到其父張晉生與其他逃走出國的老鄉們的描寫,思路似乎又清晰起來了。前面的種種皆是鋪墊,只為了托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在外的自由,不及在家的溫柔。
篇末,張艾嘉飾演的教師和張到樂的感情缺口恰好互補,卻無法互相慰藉。她終究不是他的媽媽。濤媽媽在雪地里跳起了年輕時的滴仕高,80年代的舞廳音樂響起,劇終。
整篇在時間線上的漸進很清晰,可讓人無法心安理得地按著一個主題看下去。期間各種熟悉的沖突:城與鄉,三角感情,貧與富,經濟與環境,移民與家鄉。都是問題,但不知道是代數問題,還是幾何問題。
演員的眼神是個大特色,有特寫的地方都可以將暫停的禎作為一幅不錯的人像攝影。
配樂,是個讓人愛恨交加的地方。切入總是平滑到位,不由得閉目聆聽。退出總是在感覺將要升華的時候戛然而止,就像半截華彩,總聽不到最后的一個音節。不知是故意為之還是我想太多了。
我看來,《山河故人》是導演的情緒表達,說不上好不好。我給9分,剩下的91分留給下一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