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陪孩子成長的關鍵詞
? 學會換位思考,傾聽
? 體諒,感恩父母
2.給孩子們的書香早餐
《游子吟》,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誠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無數人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慈祥的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給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在唐朝,普通人家穿的衣服,還不能作為商品在集市上買賣,只能自己在家用織布機把棉花紡成布后自己做。詩人的衣服就是他的媽媽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相依為命的母子即將面對分離,孩子要遠行,母親的對他的牽掛全都寄予在了這件衣服里。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詩人即將要離家鄉遠行,媽媽忙著用針線,把衣服縫地嚴嚴實實。“臨行”,就是將要遠行的意思,“意恐”,就是很擔心。媽媽看上去很平靜地在縫制衣裳,其實內心卻很擔心兒子會不會很久之后才能夠回家呢?她就想著把衣服縫地更結實一點,不要在外面穿壞了,讓兒子凍著。詩人將母親為自己做的一切看在眼里,雖然并沒有說什么,但是,母親對兒子的不舍和擔心,兒子對母親的感恩和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寸草心”,指的是小草的莖干,“三春暉”,是春天的陽光。小草的生長離不開陽光的照射,而陽光總是無所求地滿足小草的要求,小草很想感謝陽光,報答陽光,但是,它能給予陽光的,卻少之又少。媽媽的愛,就像陽光,而子女就像那支小草,所以說,母愛偉大,子女終其一生都很難報答她的養育恩情。
好像不論在民間口語,還是書面語中,都習慣性地把孩子比作“小草”,這是為什么呢?也許在母親眼中,無論子女長到多大,都是一個需要她照顧的孩子。但是,為什么又把母愛比作“三春暉”呢?在農歷里,一月叫孟春,二月叫仲春,三月叫季春,合在一起叫三春。所以,“三春暉”就是形容很長時間的光輝。
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生活后,便將母親接來同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自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如果你也學會了,就把這首詩唱給媽媽聽吧,謝謝她對你的照顧和愛。
3.和孩子們一起探索
? 帶孩子回到奶奶或外婆家,和孩子一起為奶奶或外婆做她們最喜歡吃的飯菜。
? 給孩子講講最難忘的發生在自己和母親之間的故事,告訴孩子母愛的偉大。
? 讓孩子做張卡片送給爸爸媽媽,寫上自己想說的話。
4.給孩子們的小百科
? 游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這首詩里指詩人自己。吟,詩體名稱。
? 臨:將要。
? 意恐:擔心。
? 寸草心:小草,這里比喻子女;心,一語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 報得: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