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進入大班,幼升小的準備工作也被提上父母們工作計劃的議程。最近常常聽父母聊起,現在孩子5歲多,10以內的計算還弄不順溜,5以內的計算才勉強,聽說一年級至少要會20以內的加減法,而且大部分孩子都會50以內的加減法,甚至有學校如果孩子們大部分都會50以內的加減法,會很快過渡到100以內加減法。在這短短的幾個月里,到底怎樣幫助孩子提高計算能力呢?
我的孩子也面臨幼升小問題,但作為80后的父母,我們那一輩的很多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孩子需要了。
帶著該怎樣科學的幫助孩子提高計算能力的疑問,我咨詢了身邊幾位經驗豐富的數學教師。經過實踐,科學的引導方法確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首先得了解提高計算能力有什么作用?
毫無疑問,計算能力是數學的基礎,計算能力好有利于數學學習,長大后還會非常利于孩子的工作和生活。
具體到眼前的數學學習,好處是非常直接的:
計算能力強讓孩子有絕對的心理優勢。比如小學1、2年級一開始都是口算題,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孩子寫得又快又好,會更有信心往下做;但如果一開始就不會做,后面會出現畏難情緒,做的慢又會影響接下來的整體速度。
又比如說,北京某年的小升初考試,如果把做完所有數學題需要的步驟數加起來,大概600步,如果每一步節省一秒鐘時間,整個試卷完成就能節省出10分鐘,而往往這10分鐘能對考試成績有顯著影響。
2.雖說計算能力重要,但是引導孩子需要“順勢”而為。
孩子的計算能力,一般會經歷“瞎算——猛算——巧算——速算——數感”的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
根據傳統的方法,我們教孩子計算更多的是讓她們扳手指、講解原理等方法,但是一直扳手指會影響速度,而講解原理太抽象,對于還處于具象思維的孩子不太適用;
還有的通過一些背誦口訣的珠心算等方法提高速度,但這類方法一旦不記得口訣,就不會做了;而且珠心算與小學的教學方法相矛盾,它是從高位到低位開始計算,而小學數學教的是從低位到高位計算,這種算理上的矛盾會導致提前學習珠心算的孩子哪種方法都用不好的情況。
和所有其他知識的學習一樣,計算能力的培養也要用符合孩子發展特點的方法,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處于具象思維階段,學習時有注意力容易分散、專注時間不長等特點,所以可以使用“數形結合+講故事”的方法幫助孩子理解;用“動口+動手”來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參與;用“制定目標+勤練習”來加深記憶和理解;用積極“反饋+鼓勵”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和學習耐心。
3.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著手:
第一步:會數并理解10以內的數、10以上的數
對于10以內的數,具體需要做到:
(1)能將“數”與“量”對應,理解“數”表示的含義
(2)練習數數,比如讓孩子從一盆葡萄中數出“6”顆
(3)能“一眼看清,并報出數”。比如伸出4根指頭,看一眼就能說出是4根,而不用掰著一個一個數。
熟悉了一只手的數量后,可以2個2個數、3個3個數、5個5個數的方法提高數數的速度。
“一眼能報數”的能力可以有效幫助孩子提升計算速度。
(4)在以上的基礎上,多練習10以內的加減法。
對于10以上的數,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初步有“數位”的概念。
但是這個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告訴孩子“個位”“十位”抽象的概念,可以通過“講故事”和“實物操作”幫助孩子理解。
比如我們家孩子看過外婆家有一捆一捆的甘蔗,她很喜歡吃甘蔗。
(1)我們可以編一個故事:
“外婆家收了很多甘蔗,甘蔗放著很亂,外婆也不知道一共收了多少根,我們想個辦法幫外婆整理好甘蔗,并用快捷的方法幫助外婆數清楚有多少根。”孩子會提議綁成一捆一捆,但是多少一捆呢,這個時候可以提示孩子“10根一捆是最方便計算的”——一定要明確的把“有10最好算”這個概念告訴孩子,一是有10確實更好算,二是為以后的“湊十”“破十”打基礎。
(2)購買一些兒童數數用的小棍,讓孩子用實物學習和理解。
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小棍,10根一捆,每捆是一種顏色。
問孩子“10根一捆,再來1捆是幾根?”,讓孩子數。
類似的問題多問幾個,并幫助孩子總結:1捆對應的是10根,幾捆就是幾十根。
再問孩子:“10根是一捆,再來3根是多少根?”,讓孩子數。
寫下孩子數出的數字13,向孩子解釋“13”表示什么?
1對應的是1捆,3表示的是3根。此時可以在“13”旁邊畫出1捆和3根的圖形。
第二步:拆數
目的:讓孩子建立“整體”和“部分”的概念
讓孩子練習10以內的拆數,可以畫出來讓孩子填寫,填好了之后反復念出來:
比如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2和3可以合成5;3和2可以合成5。
反復的念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數感”
第三步:學習加減法
通過上一步的“拆數”讓孩子理解“加”和“減”的含義。
“加”表示把幾個“部分”合在一起;
“減”表示從一個“整體”中拿走一“部分”。
第四步:檢驗孩子是否明白了“加減法”
方法一:輪流講故事。
如果孩子明白了“加減法”的含義,他是能夠講出故事的。
比如我家孩子喜歡動物,他就會講小河里有8只小鴨子,鴨媽媽在岸邊叫小鴨子吃晚飯,5只小鴨子游回家了,池塘里還有3只繼續玩耍。你可以在她講完之后了一個算式。
接下來,你可以講一個故事,讓孩子寫出算式。
方法二:用實物擺。動手擺實物可以把抽象過程變成具象過程,讓孩子加深理解。
第五步:練習10以上不進位加減,以及10以上進退位加減。
(1)10以上不進位加減法
要結合“捆”和“根”來學習。
比如12+5=?
可以拿出1捆(不拆開)和2根(散開擺平),再拿出5根(散開擺平),讓孩子先將散著的加在一起,數一數總數,在“=”后面先寫下7。那是不是只有7根呢,不是的,還有1捆,這個1捆之前學過,代表10,就在7前面寫上1,就是17。
減法同理,首先告訴孩子“減”是“拿走”的意思,也要從散的“根”中拿走,而不是從“捆”中拿走,因為解開那“捆”不方便。
(2)10以上進退位,涉及到“湊十”和“破十”
“湊十”怎么教?
首先讓孩子記住“有10更好算”的概念。
先讓孩子計算“10+1”“10+2”“10+3”“10+4”“10+5”…….孩子會覺得很簡單。這時再出一道“9+2=?”,孩子可能會一愣,發現沒那么容易算。此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發現規律,原來“有10更好算”。
那么“9+2=?”怎么教?
第一次使用小木棍才做,分別擺出9根和2根,把2根中的一根挪到9這邊,幫助9湊成10,然后把這個關系寫出來,讓孩子腦海里“數形結合”。
第二次就可以直接用寫出來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湊十”,具體如下圖:
(3)“破十”怎么教?
第一次仍然先用實物理解。
例如11-9=?
先拿出1捆和1根,接著強調“減”是拿走的意思。為了方便,我們可以從1捆中拿走9根,散著的1根放在一邊。拿走9根后剩下1根,再加上這1根,一共就是2根。
這個過程一定讓孩子自己操作,便于理解。
接著可以把這個過程寫下來,具體如下圖:
如果把以上步驟做到位,孩子幼升小20以內的基本計算能力就沒有問題了。
4、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強調的是:需要積極正面的反饋,和持續的鼓勵。
對孩子來說,反饋和鼓勵就像積極性的養分,可以滋潤孩子的心,給她帶來興趣和動力。
你可能也發現了,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積極反饋并不奢侈,有一句認可的語言,一個喜歡的貼畫,她就會很開心。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想一些方法激發孩子的積極性,比如每次做對給一些小貼紙,集齊一套可以給一個大一些的獎勵;或者每次給一個五角星,集齊一定數量的五角星可以兌換一個禮品等等。
總之,計算能力很重要,教給孩子要方法,通過科學的方法,孩子一定能夠比較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