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手也是愛
大民
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7歲(虛歲)入學時,幾乎已經是定型了。可是我們長期以來,全社會都默認了一個觀點:所有的孩子都是可以造就的,在學校里出現問題,都是老師的責任。成材了皆大歡喜,出了老鼠屎,就萬劫不復。這塊巨大的石頭,把老師壓得喘不過氣來。老師們發些牢騷,轉發些牢騷段子,都沒有達到這個深度。這塊石頭,是基礎教育階段老師活得苦累的源頭。
從某種意義上看,資產階級的血統論,是有些道理的。你如果從胎教、早教、家教的角度理解,就更加有道理了。科學常識告訴我們,性格是可以遺傳的,個性的類型基本上可以追溯到精子卵子合作的那個瞬間。人的品行會在孩子睜眼看世界的那一刻開始被塑造,這一點有點類似于有些動物認第一眼看到的東西為父母的現象。他耳聞目睹的是什么,他司空見慣的什么,對他后來成為什么人,大有影響。
你很難想象,學生在學校里被老師懲處,敢于不分青紅皂白大鬧校園的家長,會是多么奇葩的品種。這樣的成年人哪里來的呢,他們是在什么環境下接受了什么教育被什么觀念洗了腦了,才會有如此沒拙劣的行為呢。最近媒體上不斷關注“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的問題,因為社會上的確大量出現為老不尊的人。一般情況下,人到老年,生理心理都度過了沖動期,都不會有劇烈的反應,世態炎涼讓他們多少有些厭世心態,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對老年人的壞通常采取了寬容或者漠視的態度,中國整體上是個尊老愛幼的文化。“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屬于信息爆炸時代出現的對個別現象的濃縮,在總量上倒未必有多少增加。不過,那些不分青紅皂白護犢子沒商量的家長,很有可能七老八十也活不明白的人。
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壞的孩子,真的壞,這樣的孩子也是要混社會的。有些孩子,哪怕是品質上沒有問題的孩子,對“根本不是讀書的材料”,我覺得就湊合混完義務教育得了。老師們非要對全部孩子平等對待,也真的有點累。為什么孔子說因材施教呢,分門別類呢,就是考慮到了個體的差異,尊重了人的基本權利。
對有些不成器的、難成器、絕對不可能成器的學生,老師心中有數就可以了。不要奢望用自己的熱臉溫暖他們金屬的心。湖南殺老師的那個孩子,據說學習成績很不錯。老師對這樣的學生又有點“犯踐”,不知不覺就放松了對他們的要求。在家庭社會的另外兩個教育環境里,學習好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好百好、處處得寵的。所以悲劇發生了。
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有所偏愛,我覺得是教師這個職業的特點之一。因為直接服務于人,所以容易投入真情,對方又是小孩子,小崽子,不愛都忍不住。這可理解為舐犢深情、油然流露。現在一定也有老師是這樣的。比如在下,從小到大沒有被老師訓斥過,作為所謂的好學生,犯了錯誤,老師批評時都是和顏悅色、面帶笑容的。這個記憶,至今沒忘。我能記住這個四五十年前的感受,可能一半是感恩老師的呵護,一半是對老師不講原則的困惑。今天明白了,這是教師的職業特點。
一句話,現在多數老師的優點是“愛學生”,缺點是“太愛學生”了。愛學生理所當然,太愛就可能自討苦吃。這個特點導致了很多不該發生的喜劇,偶爾也有悲劇。(根據聊天記錄整理而成)
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