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事情特別多。
準備四級考試,而且這是最后一次機會。因為基礎差,要達到這一目標每天至少投入4個小時,那些一上來就抱本四級詞匯從第一章開始背的,沒用。高三那段時間因為不得法,又受“英語最重要的就是詞匯量”這種經驗之談影響,立下雄心之后拿本高考3000詞就開始背,好不容易背到“D”了,做閱讀還是看不懂,受了刺激之后就徹底放棄英語了,直到高考,成績一直保持在65分上下,非常穩定。
每個人的學習和理解能力會隨著年齡不斷增強,后來遇到一學霸的指點,總算找到點應付英語應試考試的門道。到現在學了大概一個多月,從剛開始一篇文章一句話認識的單詞只有類似“of”“people”“am is are"這種基礎詞匯,到現在做閱讀能把準確率保持在百分之六、七十,現在還剩下聽力寫作沒有練,雖然進度慢,離過線還有差距,但是總算有看到成效。
除了每天必須花一定時間學英語,這個月最重要的事情是準備畢業答辯的品牌策劃案。做全案是個特別消耗精力的過程,從調研分析確定到品牌定位,在根據定位做一系列遠近目標的推廣活動,包括設計slogan、整篇文案、平面創意、活動流程....
一套方案下來,心力交瘁。
想創意的過程,有點像平時和朋友聊天突然想提到某個人名、某個詞,感覺就在喉嚨里打轉但就是吐不出來,如魚梗在喉的難受。做分析考慮的點太多,結果團成個線球,理不出頭緒。對廣告從熱愛到自我疑問和否定,我到底能做好嗎?
當初抱著一腔熱愛進入這個行業,往往期望太多失望也更大,是對自己的失望。嚴要求高標準是好事,但是如果變成把結果看成衡量能力的唯一標準,過度追求每一步都在自己可控范圍之內,找不到“萬無一失”解決方案就不肯開始,結果最終錯過好多機會。
我們都不愿意接受這個現實——沒有人能夠一開始就做好。
量的累計才能達到質的的飛躍。
寫文這件事也是,一直把它放在我的計劃里,今年下半年才陸陸續續開始。后來總算卸下點心理負擔,寫吧,反正你也寫不好,不要有壓力。開始動筆以后,每一篇寫的都很慢,盡量把邏輯理順,一篇文章要么讓別人知道我想表達什么、要么自己爽,一篇平平如水的記錄生活文,沒有思想沒有深度,觀點也不犀利,但完成之后至少心思通透,討好了自己。
轉天再面對現實,能茍且的舒服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