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面了,兒子就沒有按節奏的休息,所以睡的不太夠下午就有點吵鬧了,經常性的把原因歸結為小孩來到一個新地方,好奇所以打破了他自己的作息節奏,有這方面的原因,但覺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大人,來到一個新地方,我們大人的好奇心更大,因而當兒子的作息時間到了的時候,而本來把屬于他的時間,留給我們自己,從而小孩成了我們大人好奇欲望的犧牲品,還很自然的把責任推給小孩。
今天跟老一輩聊天,說他們里面村子的人更加好,但是里面的資源并不如他們,沒有他們地多田多,因而他們打工的早,所以賺錢更多。他們年輕時候,覺得在家種著一畝三分地,一家人的日子還過得下去,因而當時并沒有出去打工的意識,或者意識不強烈,因為這是一道雙選題,而里面存在的人不同,他們沒有那一畝三分地,如果不出去打工,就沒辦法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而他們就是一道必須要選的單選題,那就是必須出外打工。
原本里面的人處于弱視群體,手上資源太少,沒有可選擇的余地,因而必須充分釋放大腦走出去,從外面某得一份天地,因為他們可能更加膽大,更加一往直前,因為他們沒有退路,如果退就得死。他們的決心,他們沒有選擇,然而發揮更大主觀能動性,從而取得的成績更大。
而外面的人,因為擁有更多的資源,處于優勢地位,因而剛開始并沒有那么強烈的愿望去外面尋找更大的世界,因為外面對他們來說,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搞不好還不如家里呢?然后在家干上幾年以后,發現日子雖說過得去,但是也并不算好,從而萌生了想出去試試的念頭,然而看到里面村莊的人,在外面混了幾年覺得比在家強多了,因為更加促進刺激了出去的念頭。但由于還有家里的退路在,他們出去做事的決心往往不如里面村子的人,還有也落后了里面村子里面的人幾年的時間,從而取得的最終成績自然沒有他們那么優異了。
很多的時候,我們以為的擁有優勢,以為領先了別人,最后發現我們原以為的優勢,往往蒙蔽了我們的眼界,阻礙了我們的發展。當我們擁有優勢的時候,我們都是用存量模式去思考問題,思考的問題都是從現有我所擁有的基礎之上去發揮去延伸。這種角度,讓我們缺少足夠多冒險精神,經常性忽視身邊其他也許更好的機會。
比如我以前做房產覺得短時間的成績,超越身邊很多資歷更久的人,從而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很牛逼,不太看的上周圍的人,最可怕愿意是,自己停止不前了,經常拿自己以擁有的東西,去對比別人沒有擁有的,但是別人是好是壞,從而跟我們沒有半毛錢的關系,但是自己卻因為這種比較而錯過了進步成長的時機,最后反應過來的時候,自己的生活是越過越壓抑,斗志越來越不如從前,然而最后發現原本以前自己看不上的,慢慢的走在了自己的前面。
因而時刻謹記存量模式思考,時刻歸零,學會看的見別人的好,看的見別人好從而會要求自己也越來越好,如果一直只看得見別人不好的一面,進而就掉進了一個大坑里,以為自己處于安全領先的位置,最終時間會證明自己的短視所造成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