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的理解心理學視角問題,懂得世間萬事萬物都應該從不同角度去看待,綜合考慮,才能得倒更加客觀的解釋。
就出軌這種事從不同視角來看……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這可能源于生物本能,因為遠古時代的人類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以及繁衍后代,就不可能只守著一個太太的,必定回去尋求更多異性,以求得更多的子嗣。(寫的我好心痛)其實不止男人,女人也是如此啊,為了獲得更強大更健康的基因,一定是會不斷尋求并得到更符合要求的男性的子嗣,來保證后代族群的壯大。
從現代認知角度來看,出軌者可能認為自己是身心分離的,也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自己和出軌對象發生種種難以道明的各種事情,但自己的心還是放在家庭中的,家庭還是第一位的,自己并沒有背叛家庭,這種認知使得出軌者低估了出軌對家庭的影響,并導致了出軌行為的不斷發生。
從行為主義角度分析,人的本質就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出軌者發現隔壁王大妮對自己有意,溫柔體貼善解人意,而自家老婆整天嘮哩嘮叨惹人厭,于是自己謀生出軌年頭,繼而加以行動,并得到滿足及快樂,于是一而再,再而三。但如果此時被發現,出現懲罰行為(老婆大鬧,父母責備,分割財產……編不出來了),那么,出軌行為就有可能被制止。當然了,本著逃避痛苦的原則,當懲罰繼續增加的時候,有可能出軌者就會選擇離婚等方式直接結束痛苦。
全人視角:這個視角里有三種理論。
頭一個就是著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比如很多出軌者出軌后對家庭反而更加關注,對妻子(丈夫)體貼愛護買包包,這應該是屬于自我防御機制中的抵消行為和賠償行為。在無意識中,出軌者感覺到由于自己的性欲望給對方帶去傷害時,為取消已給對方的傷害,而采取恢復原狀的行動,以期減輕自身的負罪感。
第二個理論是人本主義,我實在不知道應該如何從向善和潛能這樣的角度來分析出軌這件事,算了吧。
第三個理論是特質和氣質心理的角度,起碼出軌者本身應該責任感不很強,才會使他對承諾并不在意。出軌者大多數應該也屬于外傾性人格,善于社交,并且大膽自信。
至于發展視角嘛,有待我好好想想再補充啊。
最后一個視角是社會文化視角。其實從這個角度去說說出軌這件事也挺有意思,而與之有關的文章和書也是大把大把的。其實古代也有出軌這樣的例子,最著名的怕就是老武家的潘妹子了,但那畢竟是很早以前了的事兒。放近點看,要是在解放后搞個出軌被人民群眾發現,那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道德敗壞的已經看不下去了。但是現在,出軌的人越來越多,也和社會發展不無關系。人們越來越多的尊重個人的內在需要,道德對行為的限制作用越來越有限,社會也變得越來越寬容,這些都在縱容出軌行為。
其實,這也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P 19頁的一道思考題,才看到19頁,也就只能寫這么多了,等著知識的不斷輸入,再來增加內容吧。